您的位置 健康 > 养生 >

中医临证药对总结

临床必用:190种药对!一、相须药对药对名称 剂量 适应症 其他麻黄 桂枝 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荆

临床必用:190种药对!

一、相须药对

药对名称 剂量 适应症 其他

麻黄 桂枝 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 防风 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

辛夷 苍耳子 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 豆豉 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服后避风

菊花 桑叶 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 芒硝 生用10g;后下冲入10g 阳明之燥热实证。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 知母 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 石膏 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 鲜竹叶 60g;30g 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 桔梗 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 连翘 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 垂盆草 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 土贝母 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 野荞麦根 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 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 红藤 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 黄芩 3g(吞服)、 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 山栀 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 知母 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 鲜生地 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 丹皮 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皂荚 明矾 1g;0.5g 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服药期长,需3个月以上。需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

鲜茅根 茅花 30g;5~10g 清热、止血、生津,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血证。

藿香 佩兰 各10g 化湿解暑,适用于湿困脾胃、暑湿中阻之病症。

藿香 猪胆汁 丸剂吞服,10g/bid 清胆通窍,适用于鼻渊病。症状消失后需再服一周方能消去病根。

生姜 枳实 各10g 消痞除痰,适用于痰气郁结之胸痹。

制半夏 干姜 10~15g;2~8g 散寒化饮、降逆止呕,适用于寒饮呕吐、胃痛。

石菖蒲 远志 5~10g(干)10~20g(鲜);5~10g 宁心、化痰,适用于心虚挟痰之心悸、少寐病证。

石菖蒲 制南星 10~15g(干)、30g(鲜);5~10g 醒脑开窍、解郁化痰,适用于痰浊内闭之神昏、痰湿内阻之闭经。

制半夏 茯苓 10~15g;15g 化饮降逆、渗湿利水,适用于痰饮上逆所致眩悸、咳喘。此药对与半夏、威灵仙药对相比,均能祛痰燥湿,彼药对长于消,用于痰饮内聚;此药对长于利,用于痰饮上逆。

浮萍 木贼草 10g;6g 祛风、利水、退肿,适用于风水病。

蝼蛄 蟋蟀 2~5只(煎服)、1~2只(吞服)利水退肿,适用于鼓胀腹水。

茯苓 猪苓水湿潴留在里:茯苓30g;水湿潴留在外:茯苓皮30g;10~15g 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潴留证。

路路通 地龙 10g 清热利水、通利脉络,适用于湿热丹毒病。

马鞭草 王不留行 15~20g;10g 活血利水,适用于湿脚气病。

石打穿 刘寄奴 10~15g 清热利水、通络散结,适用于水热互结的鼓胀病。

槟榔 茯苓皮 10g;20~30g 行水退肿,适用于气滞水停之水肿病。

蜈蚣 白花蛇 1~3g;1~3g(煎服)、1g(吞服) 祛风、通络、除痹,适用于久痹病。1. 金钱白花蛇(白花蛇之幼体)效果更佳。2. 此药对与蜈蚣、当归药对相比,3. 均有通络治病效用,4. 彼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5. 此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

威灵仙 葛根 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

海桐皮 豨签草 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

附子 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

附子 干姜 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

桂枝 附子 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枣仁 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

龙骨 牡蛎 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宜生用,固摄收涩宜锻用

磁石 珍珠母 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

旋覆花 代赭石 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

全蝎 蜈蚣 6只;3只 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地龙 僵蚕 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

川芎 露蜂房 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全蝎 露蜂房 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

僵蚕 蝉衣 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

代赭石 牛膝 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

陈皮 青皮 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

枳实 厚朴 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

香附 川楝子 各10g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

延胡索 川楝子 各10g 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

柴胡 郁金 3~10g;10~15g 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

川楝子 路路通 各10g 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

槟榔 沈香 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 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

小茴香 沈香 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痛。药力和缓。

莪朮 三棱 各10g 行气散血,适用于血瘀气滞症瘕病。

鸡内金 三棱 3~8g;3~10g 消症瘕、通月经,适用于血瘀型闭茎、症瘕。要节房欲、忌冷物、勿劳乏,坚持数月才能奏效。

桃仁 红花 10g;5~10g 濡润行散、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证。

五灵脂 蒲黄 5~10g(入丸、散用);5~10g(包煎) 利湿祛瘀,适用于瘀湿相兼证。祛瘀之力大于利湿之功。

泽兰 益母草 10~15g;20~30g 活血调经、利尿退肿,适用于血瘀挟湿的鼓胀、闭经病。此药对药性平和,有久服不伤正之特点。

乳香 没药 5~10g 活血止痛,适用于血瘀痛证,特别是跌打损伤痛证。此药对味苦气浊,易致恶心呕吐,有胃病史者慎用。

三七 血竭 3~5g;5g 祛瘀止痛,适用于血瘀型血证。

水蛭 (虫亡)虫 3~5g(煎服)、1~2g(研磨吞服) 破血消徵,适用于血积徵块、妇人血积经闭。为峻猛破血药,孕妇禁用,体质虚者应加入益气养血药。

麦芽 谷芽 10~15g(炒用) 消食健脾,适用于食积不化。此药对含脢量较高,若炒焦则降低脢的活力,影响其疗效,故以微炒为好。

款冬 紫菀 各10g 适用于凉燥咳嗽证。

牡蛎 玄参 30g(生用);15g 软坚散结、消瘿瘤,适用于阴虚挟痰热之廮证。

威灵仙 制半夏 各10g 祛痰涤饮,适用于痰饮、湿痰壅滞之咳胀、肺胀病。此药对与半夏、茯苓药对相比,均能祛痰燥湿,此药对长于消,用于痰饮内聚;彼药对长于利,用于痰饮上逆。

党参 黄耆 各10~15g 益气、补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桂枝 黄耆 5~10g;10~15g 补益卫阳之虚、中气不足,适用于血痹、中虚挟寒之脘痛病证。有温阳补中之效。

桂枝 人参 5~10g;10~30g 通阳补气、宣阳化阴,适用于营卫不和虚寒证。

生姜 大枣 3~6g;10~30g 在表可以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在里则温补脾胃;适用于风寒、风湿表虚证及中虚脘痛。

熟地 当归 10~15g;10g 养血填精,适用于精血不足证。

熟地 白芍 10~15g;10g 补血填精,适用于精血虚弱证。此药对主静守纯养,阳气未衰,脾运尚健时,方为合适。

当归 丹参 10g(温炒);15~20g 补血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月经过少病。

鸡内金 白朮 3~10g;10~15g 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

蜈蚣 当归 1~3g(吞服效佳);10~15g 扶正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虚痹证。此药对与蜈蚣、白花蛇药对相比,均有通络治病效用,此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彼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

附子 人参 30g(先煎);10g(浓煎) 大温大补、回阳救脱,适用于阳气欲脱病证。

玉竹 生地 10g;15g 滋阴养津,适用于肺阴亏损之干咳、阴虚津涸之消渴、阴亏失养之痹证。此药对为纯阴药对,胃阳尚健时可用之,否则需和他药配合。

石菖蒲 川贝母 10-15g;1-2g 石菖蒲得川贝母之使,开窍之力尤宏,适用于急性热病之神昏。

吴萸 槟榔 3g;10g 理气止痛,祛寒利湿,适用于气滞挟寒之脘腹痛、寒湿脚气。有些病人服后大便增多呈灰黑或淡黄色,症状改善快。反之,症状改善慢。这是有形寒湿之物排出的缘故。

鸡内金 槟榔消食积炒制10g、排结石生用3g吞服;10g 鸡内金得槟榔之使,功擅消食排食,适用于食滞脘腹、胆囊或尿路结石。

大黄 桃仁 酒炒10g;10g 大黄得桃仁之使,功擅祛瘀攻积,适用于血瘀实证。

栀子 豆豉 10g 栀子得豆豉之使,清热除烦之功尤胜,适用于胸中郁热证。患者挟有痰涎,服后可能出现呕吐。

鸡内金 柴胡 8-10g;2g 鸡内金得柴胡之使,功擅消肝经症瘕,适用于肝积肥气。左胁肋症块之病证临床表现有病史长、病机复杂的特点,用此药对时尚需加入相应方药,效果更佳。

代赭石 党参 30g,浓汁频频灌服。代赭石得党参之使,药力直趋于下,功擅利产达生,适用于气虚难。此药对虽可预防难产之用,预产期前一周服药,连服一周,能缩短产程。

黄耆 茯苓皮 15-20g;30g 黄耆得茯苓皮之使,功擅益气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虚水肿证。

石膏 牛膝 (先煎)30g;10g 石膏得牛膝之使,功擅引胃火下行,适用于胃热牙痛。患者虽无脘腹拒按,但大便数日未解,此因腑气不通,加槟榔、大黄,有助于胃热下泄。

石膏 升麻 (先煎) 30-45g;5-10g 石膏得升麻之使,功擅升清胃火,适用于胃经郁火之牙痛。

四、十八反、十九畏药对

海藻 甘草 10-15g;3-5g 消瘿瘤、瘰疬,适用于甲状腺囊肿、项淋巴结结核。加昆布、黄药脂,效果更佳。

甘遂 甘草煎服1.5-3g、吞服0.6-0.9g;3-5g 逐饮泄水、适用于痰饮留于胃肠。此药对服后出现腹泄、应中病即止。

人参 五灵脂别直参3g浓煎、先饮汁、再食渣,病轻用红参5g;10g包煎 益气祛瘀。适于血瘀痼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