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健康 > 养生 >

传承百年的美食!连州沙坊粉你吃过吗?

切粉,是广东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传统美食。市场上切粉品种繁多,而在清远本地市场颇具特色的高端切粉,要数连州的沙坊粉。工

切粉,是广东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传统美食。市场上切粉品种繁多,而在清远本地市场颇具特色的高端切粉,要数连州的沙坊粉。

工人的早餐

10月12日清晨6点30分,“哒哒哒……”的声音从连州市连州镇共和村委沙坊村大龙河边一车间内传出,让这个山村充满了生气。这声音是沙坊村儒林坊石磨沙坊粉厂开工的节奏,已经在这里响彻了多年。

沙坊村,儒林坊石磨沙坊粉厂就在大龙河边。

儒林坊老板石宗信从办公室走出。约1.7米的个子,眼睛不大,寸头,头发有点花白,短衬衫,配一条7分牛仔短裤,穿着凉鞋,有点邻居大叔的感觉。

六名工人一字排开,切粉丝。

走进生产车间,右边,6台切粉机一字排开,6名工人正将木板上的粉皮送往刀口,“哒哒哒……”均匀的粉丝形状出现眼前。车间左边角落摆放着两台青石磨,工人正将浸泡过的大米一勺勺运进漏斗,准备磨米浆,这是磨浆区。紧挨着磨浆区的是一条10多米长的“大家伙”,是整个车间最亮眼的蒸粉机。后边则是包装区域。10多名工人在这个600平方米的车间内来回穿梭。

由于生产较忙,工人的早餐是在车间内就地选材就地解决的。一个1米多宽、3米长的竹筚上铺满薄薄一层粉皮,从蒸粉机下来,冒着热气,工人用小刀在粉皮上划拉一下,将成条的粉皮卷起来,就着佐料吃了起来,并热情的邀请记者尝一尝。学着工人的方法,将一团粉皮送入口中,淡淡的米香充斥口腔,滑嫩、又带有点弹性,不沾牙,与平时在早餐店吃的肠粉有区别。

工人的早餐就是刚从生产线下来的粉皮,新鲜,弥漫着大米的香气。

将大米变成切粉可不容易,要经过多道工序,石宗信说。首先,选取大米并用山泉水浸泡2小时,然后用青石磨打浆、蒸出粉皮、室外晒干、收回过水、两次分离、折叠定型、切粉、再次晒干、包装。

今年50岁的石宗信从事切粉行业已经多年,他说,这些工序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虽然繁琐,但他不敢有一丝偷懒。

沙坊粉历史

石宗信说,从清朝末期,他曾祖父就开始制作切粉,并带动部分乡亲参与,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其爷爷、父亲、自己都是子承父业。

石宗信将蒸好的粉皮拿到室外,利用太阳晒干。

据石宗信讲,祖辈们制作切粉,简单而精细。原料就是大米和山泉水,绝不添加其它成分。生产设备虽然简单,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也不是一家可以承担的,多是数家人共同出资购买、制作生产设备,并轮流使用制作切粉。挑着担子外出贩卖。

青石磨、山泉水,这个“配方”已经传承四代。磨出的米浆如同牛奶。

因沙坊村制作切粉要求精细,切粉细腻、入口爽滑,也逐渐扬名,连州人叫它“沙坊粉”。抗战时期,商贩船频繁出入沙坊村与连州之间的水道。商家争相前往沙坊村订货,常令沙坊粉供不应求。而作为农副产品集散地的石角(连州镇石角村),更有“没有沙坊粉不成圩”之说。

石宗信的执拗

石宗信认为,传统手艺不等于固守自封,不思进取。就沙坊粉发展来看,也是与时俱进的。早期的柴火蒸粉,温度难以控制,蒸出来粉有的不熟有的过火,后来采用了火炉蒸汽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品质;早期人工切粉丝不但慢,还宽窄不一,后来有人发明了切粉机,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工人收集晒干的粉皮。石宗信认为,在太阳下自然晒干的粉吃起来更有味道。

但该坚守的一定要坚持。石宗信执拗地执行着父辈们定下的规矩:做粉使用的大米,是从数十年前确定下来的“桂朝”牌非杂交大米,从未更换过;大龙山泉水浸泡大米,石宗信专门搭建了一条3公里长的水管,从山泉水源头直通车间;青石磨,磨米浆2遍,一直延续至今;蒸好的粉皮在太阳下晒干,不用烘干机……

曾有人出“主意”,在生产中使用添加剂提高产量,压缩成本,被石宗信拒绝了。他说,我爷爷、父亲做一辈子沙坊粉,从没有想过造假。“做人要讲良心,我不能砸了祖上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统筹/采写|陈平生

摄影|陈平生 江元威

视频剪辑|江元威

编辑|暮白

校对 | 喵果果

编审|刘厚斌

清远发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