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繻葛之战:周郑双方因收割稻麦而引发的霸权之争

导读:郑是活跃在整个春秋时期的大国,但它并不是西周草创时期分封的国家。郑的历史要从周人的东迁说起,郑国祖先姬友是周厉王的

导读:

郑是活跃在整个春秋时期的大国,但它并不是西周草创时期分封的国家。郑的历史要从周人的东迁说起,郑国祖先姬友是周厉王的子孙,因为西周后期王权的衰落与北方犬戎的入侵,周室早就有意经略东方,而郑人的开国君主姬友就是周室布局东方最重要的一步棋子。但当时的郑国只是空有名号,并没有实际土地和人民可以供新任郑君治理,所以在周幽王时期,姬友一直是作为天子近臣而臣服于周室,并在一定时期内寻求东方国土的开辟,后面周幽王的乱政和平王东迁给了郑人机会,作为周室马前卒的郑国却在东方土地上成为了令周室最为忌惮的存在,而双方之间的暗流矛盾也在实际利益面前展露无遗。虢郐献土:郑国的建立与周室东方布局

春秋时期郑国地图

后人所追封的郑桓公在未建立郑国之前只是周厉王的少子,从当时的宗法制度来看,郑桓公姬友虽然贵为天子之子,但这些都只是相对而言,在周天子宗室谱系之中,他只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庶子。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来说,他会向诸多贵族一样老死在富贵之中。但历史给了姬友东出立国的机会。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周室从宣王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对外不能抵御入侵的戎狄,对内不能统合百姓,而戎族势力也通过联姻的方式进入了周人权力的中心。

褒姒是北方褒国的公室之女,因为周室迫于犬戎的压力而不得不选择与褒国通婚。褒姒也因为这样成为了周幽王的王妃,从史书的角度上说是因为周幽王喜爱褒姒的容貌,这看起来是极其不合理的。作为整个周国的统治者,他的目光不可能只是放在一个妇人身上,与褒姒的婚姻很有可能是一个两全之策,一方面是通过联姻来拉拢褒国以达到拱卫周室边疆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褒姒的引进来改变周幽王后宫的政治格局。但令周幽王没有想到的是褒姒成为王后会引起中原诸侯的极力反对,继位之人的问题使得周幽王背后的亲戎势力与亲夏势力反目成仇,而周国的朝政也因此而动荡不安,姬友作为周的司徒,对周室的内部矛盾洞若观火。

周天子册封郑人东出立国图

当时的姬友还是一个一心为周的人,他在目睹周室危机之后,便决定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作为记录周历史的太史伯是一个睿智的人,他从多年的修纂历史经验之中看到了王朝兴衰的秘诀,所以姬友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太史伯询问周人的出路在何方,而太史伯也告诉了姬友周人只有东迁才能解决现在的朝政危机。从国家分布来看,周国的东方都是分布着一些零星小国,而这些小国因为国土的狭小性,从来都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是想着保全自己眼前的富贵,如果周人以一支宗室之后提前布局东方,那将来的周室东迁一定会顺利许多,在当时,这个宗族之后东迁的最佳人选就是姬友。

但郑桓公姬友对此提出了疑问,他认为洛水之东的土地是一块四战之地,将来一定会被限制住发展,所以他向太史伯提出了南下江汉一带的战略构想,但太史伯却否定了他的想法,认为江汉一带早就被楚人经营的固若金汤,周人去了根本分不到一杯羹,况且周人还因为昭王之死和楚人成为了世仇,诸多原因的限制使得郑桓公姬友放弃了南下江汉经营的战略构想,他们把目光发放在了能够轻易得手的洛东之地,决定为周室的东迁扫清障碍。郑桓公姬友首先做的就是将自己的百姓迁徙至洛东,当时洛东的虢郐二国根本没有弄清楚周室的卿士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但因为恐惧携带周天子王命的姬友会废除掉他们世袭为国的资格,在两个国家商议之后,被迫献出了十座城池给姬友的百姓,而郑国也就此成立了。东迁之后的周室和郑国分开发展

后世绘制郑军接引周天子图

郑桓公虽然把封国百姓迁徙到了洛东,但自己却留在了周室。东方的郑国由自己儿子掌管,在郑人东迁的第二年,北方的犬戎就打破了周幽王极力营造的和平氛围,西周的都城沦陷,周天子和郑桓公姬友也连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之下,周人是不能再定居在周朝的西都了,只能选择东迁,而过去布局的郑人则成为了护卫周天子东迁的重要力量。

郑桓公的儿子姬掘突被郑人拥立为君,他派遣士兵迎接了周平王东迁,虽然说当时护送周王的不止一家诸侯,但因为血缘亲近关系,周王还是最信任与自己同文同种的郑君,而郑武公姬掘突见到落魄的周天子却生出了轻视之心,认为周天子早已经失去以前号令天子的地位,将来的时代是以武为尊的时代,这种心思下的郑武公打开了郑国的兼并之路。

周平王东迁队伍

郑武公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徙有功,得到天子的嘉奖,得到了许多土地的赏赐。但这些土地在当时早已经是有主之地,有的是已经成立部落国家,有的是被戎狄占据着。同样的事情,周平王对秦伯也做了一次,他将宗周故地作为奖励赏赐给护送自己回国的秦襄公,而周人过去的西垂之地早已经被戎狄占据,周平王给郑秦的赏赐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真正的土地需要他们用武力去获取,这一方面是因为西周骤然灭亡,周平王少年即位,的确拿不出来什么像样的赏赐,一方面是因为周平王感到秦郑坐大,不想他们强大以后成为周人的威胁,所以故意将有主之地赏赐给他们,目的就是为了削弱他们的力量,以诸侯之间的土地争端来孤立郑秦两国。

说到底,这些都是上层贵族之间玩弄的权力游戏,最终的胜利还是靠着实力来决定。周平王东迁以后一直不甘心被郑国等诸侯国控制,就大力培养自己的附属国势力。而郑武公则是想要通过周天子这面大旗来强大自己的国家,二者之间从过去亲密抗戎的君臣变成了猜忌的敌人。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没有揭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因为国家实力差异较大,周平王只能采取政治离间的战术,而郑武公则是积极的扩大自己的土地,甚至嚣张到灭掉周平王所属意的虢国和郐国,周天子在洛东地区孤立郑国的计划在郑武公的强势面前破产,而郑武公则是通过兼并土地获得了与周天子叫板的实力。换地收麦引发了周郑之间的国战

后世绘制郑庄公图

郑武公死后的郑国并没有因为周天子的打压而衰退下去,相反的是愈发强盛。即位的郑庄公更加不把新天子放在眼里。周天子作为当时的天下共主,自然不可能看着郑庄公继续胡作非为。所以周平王一直密谋着剥夺掉郑庄公在周朝的卿士爵位,以此来收掉周室赐予他的征伐之权。卿士作为周天子的辅臣在当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如果说周平王真的剥夺掉郑庄公世袭的卿士之位,那就等于剥夺掉了郑国对外发动战争的权利,这在当时不失为一条妙计。可周天子做事情不严密,他准备将郑庄公卿士之位转移给虢公忌父的事情被郑庄公知道了。

当时的郑庄公采取的办法是找到周天子当面对质,叙述当年周幽王身死,而自己祖父陪着周幽王一同赴死,在周室面临亡国之危的时候,又是自己的父亲郑武公率领郑国的大军去救援年幼的周平王。当年天子答应郑人先祖,卿士之位世袭罔替,今天天子无端剥夺我郑人之位,于情于义都不合。在郑庄公的质问之下,周平王退缩了,他暂停了他的计划。从人心博弈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周郑已经是仇敌,周平王怎么都不可能因为郑庄公的一番话而放弃恢复自己天子霸业的谋划。

后世绘制郑庄公朝见周平王图

主要原因还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郑庄公孤身和天子交涉就说明了郑国已经做好了全面战争的打算。而周平王显然是没有这种勇气,也没有做好准备,最后只能向郑庄公妥协。退让连带失去的是他作为天下共主的尊严,最后为了避免郑人拿这件事情发兵周室,周天子用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和郑庄公的儿子进行了换质活动,以求在某种程度上获得郑庄公的宽恕,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极其不合理的,从春秋宗法来说:只有同等地位的国家才能进行换质活动,周平王以天子之尊和郑庄公这个诸侯之主进行换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默认了周国等同于普通诸侯国的事实。

周平王带着遗憾死去了,他作为东迁的第一代天子,其实是充满屈辱的。在郑国做人质的姬狐着急着回国,但却因为归国途中过度伤心而死。周室嫡子姬狐的死使得姬林上位。姬林从心底认为自己父兄的死是跟郑人有关,而他即位之后也决定采用当年父亲剥夺郑庄公爵位的计策,把郑庄公作为卿士的征伐之权转让给虢公林父,以此来重新达到遏制郑国发展的目的,郑庄公这一次得知后并没有去找周桓王理论,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春秋小霸跟他的强势是有很大关系的。周室对他接二连三的算计,磨灭了郑庄公的耐心,他决定采取报复措施。

繻葛之战地缘示意图

周桓王元年,郑庄公带领士兵收割了周室温地和成周的麦子,这在后世看着是一件小事,但在东周初期可是一件违反宗法的大事。周天子土地上面所生产出来的禾稻和麦子只属于周天子,只有周天子指定的官员才有权利收割,一般情况来说,其他诸侯不仅没有权利收割,更没有胆量收割,郑庄公带领军队收割就是公然挑衅周天子的主权,这在当时是不能够容忍的。因为这件事情,周桓王决定起兵惩戒郑庄公这次无礼行为。三十七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史记》

在忍耐之中准备了五年,周桓公集合了大军,这一次的他没有像父亲那样犹豫,他果断的废除掉了郑庄公的左卿士之位,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来,他调集了周天子的六师,还有服从周室的陈国,蔡国,卫国军队组成联军征伐郑国,而郑庄公则是采用了本国部队作为主要防御力量,他认为周军虽然在人数上超过了郑国,但来源复杂,陈,蔡,卫三国出兵不过是例行公事,并没有为了周桓王的复仇计划而将本国精锐全盘托出。

郑军追击周天子图

当时周郑双方在繻葛这块土地摆开了阵势,周人分为三军,周桓王亲自率领天子六师作为中军在中央压住士气,而右卿士虢公林父则是负责协调蔡卫两国军队,以保卫天子的右翼,周公黑肩则是统辖陈军组成天子的左翼。郑国这边则是采用了步兵与战车协同的鱼丽之阵,郑庄公以国内重要大夫组成左右两翼,他们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周天子的左右两翼,以使得周室败军阵营混乱而拖垮天子中军。战争开始之后一如郑庄公预测那样,周军的左右两军因为国内动乱根本没有战心,在郑人精锐的夹击之下迅速溃败,连带着把周人的中军士气也给拖垮了,而春秋时代的战争本来就是在短时间决胜负,左右两军的溃败使得周人三军皆败,郑人的兵锋追亡逐北,连周桓王的肩膀也被射中了一箭,周郑这场因割麦而爆发的战争就此告一段落,而郑国则踏着周王室的尊严在中原大地崛起。结语:

郑人的东迁和周室的东迁本来就是一体行动,但东迁后的两国君主却各自生出了异心。周王室在犬戎破城后的剧烈衰落使得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对原本出于自己的郑人也感到不放心,最后落到兵戎相见的下场。

周郑双方的战争实力差距太大,周桓王距离周武王已经近三百年了,还采用的是征召诸侯军队附属作战的战术,在练兵方面从来没有改进,只是因为战争的临时需要才急着出征,这种质量的周军和四战之地的郑军比起来简直是天地之别,再加上郑人创造了步兵与战车协同的新型战术对抗周天子的六师,所以说战争一开始,周人就已经失败了,而郑国的胜利也让天下诸侯明晰道义的时代已经过去,武力强盛才是春秋的生存法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