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从二十四史入手,探究秦朝的传国玉玺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失传的?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珍贵的文物都已经遗失无考了,我们仅能从古代的史书记载中得知一二。三代九鼎与秦朝玉玺便是最著名的两个。传说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珍贵的文物都已经遗失无考了,我们仅能从古代的史书记载中得知一二。三代九鼎与秦朝玉玺便是最著名的两个。

传说大禹建立夏朝后,曾熔铸了九座大鼎;商汤灭夏时,将这九座鼎迁走;之后武王伐纣,九鼎作为战利品,也被迁往周都。到了春秋时期,楚庄王曾入朝天子,问九鼎之轻重。《战国策·东周纪》说秦国曾向东周索要这九座宝鼎,颜率便向齐国求助。待秦军被击退后,齐国又向东周索鼎,颜率便说即使东周献出宝鼎,齐国也无力运走,因为鼎实在太重了。这说明,直到战国初期,这九座鼎还尚在,已经是千年古物了。

司马迁在《周本纪》和《秦本纪》中都说九鼎在秦国灭亡两周,被秦人迁走。而在《封禅书》中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秦始皇本纪》又说:“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在战国时期属于宋国。那么九鼎究竟是迁入了秦国,还是在宋国灭亡后便遗失了呢?《史记正义》提出一种调和性的说法,里面写道“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认为九鼎里有八座被秦国取走,另一座则“飞入”泗水之中消失了。至于后来那八座鼎又何以失落,我们再也没找到相关记载。

九鼎铸于夏,失于秦

九鼎在三代是传国之宝的象征,谁占有了它们谁便是天下之主。所以商灭夏、周灭商、秦灭周都使九鼎在各朝之间传承。而在秦朝之后,代表传国之宝的东西改成了玉玺。二十四史里关于传国玉玺的记载就比九鼎详细多了,但耐人寻味的是,这块玉玺在历史上屡次失踪又屡次出现,形成了一团迷案。现在,我们要从二十四中找出相关记载,探究真正的传国玉玺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失传的?传国玉玺究竟有什么来历?

早在元朝时期,便有人曾试图弄清传国玉玺的来历。根据宋朝人的说法,传国玉玺在五代的后唐时期就不幸遗失了,所以宋朝人都没有见过它。元朝至正三十一年,忽必烈驾崩后,皇太孙铁穆耳继位,当时有个叫杨桓的御史便持玺以献,自称找到了秦朝雕刻的传国玉玺,为此他还写了一篇《传国玺考》,详细讲述这块玉玺的来历。

根据《传国玺考》的说法,在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了一块璧,他向楚王进献,不料楚王认为是假货,非但不受,反而惩罚了他。于是卞和便将璧卖给赵国人以求婚娶,此璧也就被称为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曾请求用十几座城池来跟赵人交换,但在蔺相如的巧妙应对下,最终未能如愿。直到秦始皇兼并六国,才从赵人手里得到了这块璧。他便命玉工孙寿将其雕刻成玉玺,然后由李斯写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文字,这是秦朝玉玺的最初来历。

在刘邦入关后,子婴“奉其符玺,以归帝者”,玉玺传到了汉朝的手中。之后,又经历了吕后称制,大臣们平定诸吕后,“奉天子玺上代王”,使玉玺重归刘氏。汉朝设置了尚符玺郎官,专门掌管玉玺。根据《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有一次曾想夺玉玺,郎官坚持不给,并按剑说:“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可见在汉家制度里,玉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权臣都不能强取。也是从汉朝开始,玉玺才具有了“传国”的意义。每代天子登基之前,都要先授玉玺,然后才能继位。而像被废掉的昌邑王,也是先夺其玉玺归太后,然后再贬其归于封国。《汉书·王莽传》就说:“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到了汉末,因孺子婴年纪尚小,所以未正式继位,玉玺留在太皇太后处。王莽篡汉时,便向太皇太后索取。然而太皇太后却断然拒绝,她想用玉玺来作为陪葬,认为王莽建新朝,自应另造新玺,何必用汉家旧物。最终在强逼之下,太皇太后才将玉玺抛弃于地,献了出来。

传国玉玺屡次失落与屡次重现

新朝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杀害了王莽,玉玺为赤眉所得。直到光武帝建武三年正月,赤眉投降于东汉后,刘盆子才将传国玉玺献出。光武在诏书里说:“先帝玺绶归之王府”,认为是重大的收获。次月便“祠高庙,受传国玺”。根据《玉玺谱》的说法,东汉人所得到的玉玺有文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在上面,只是缺了一小角,故而时人传说为元后掷玺所致。这是传国玉玺的第一次失而复得。

东汉末年,经历董卓之乱和迁都之后,包括传国玉玺在内的“六玺”不幸丢失了。《后汉书》记载孙坚曾在城南的一口井中打捞出一块玉玺,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认定为传国玉玺。《袁术传》说:“又闻孙坚得传国玺,遂拘坚妻夺之”,认为这块玉玺最后被袁术所夺。《徐璆传》说袁术被曹操攻灭之后,他的下属徐璆得到了传国玉玺,便到许都去进献。司徒赵温问道:“君遭大难,犹存此邪?”徐璆回答说:“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可见在汉末,传国玉玺又回到了献帝手中。

魏晋禅代,都城都未发生战乱,玉玺得以平稳传授。不过到了西晋末年,经历八王之乱及胡人入侵后,玉玺也就随着长安洛阳的相继沦陷而失踪了。根据《晋阳秋》记载“冉闵大将军蒋干以传国玺付河南太守戴施,施献之,百僚皆贺。”可知在冉魏时期曾找到过一块玉玺,被当时人称为传国玉玺,不过这块玉玺上写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戴施得玉玺后,献给了东晋的大臣谢尚,故而晋人认为历经衣冠南渡之后,玉玺又回到了晋室的手中。

南朝时,这块玉玺在宋齐梁陈历代中流传。隋朝灭陈后,又归隋所有。隋亡后,萧后带着玉玺逃入突厥国,所以唐朝初年没有得到传国玺,只好自己刻了一块,上面写道“皇天景命,有德则昌”。贞观四年,萧后才重新将玉玺献给唐朝。唐亡后又为朱温所得,而后唐灭后梁时,也收缴了这块玉玺。直到末年,废帝李从珂兵败于契丹,便带着玉玺自焚了。

元朝人认为新发现的传国玉玺就是在五代时遗失的这块。而元朝末年,顺帝北逃时,也把玉玺带走了,所以明朝初年没有得到传国玉玺。为此,明成祖屡次发兵大漠,想夺回这块宝物。在永乐中期,瓦剌马哈木攻杀北元君主本雅失里后,曾遣使到北京,声称得到了传国玉玺,想进献于明朝,然而却无果而终。到了明宣宗时期,瓦剌又有人来说要进献玉玺,宣宗却拒绝了。英宗时,朝廷更是说“玺已非真,即真亦不祥物,献否从尔可也。”表示不屑于此。

最后《东华录》说在清太宗皇太极的时候,多尔衮征服蒙古诸部,“获历代传国玉玺”。然而乾隆御制的《国朝传宝记》中已经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承认这块玉玺不是真的。那么传国玉玺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失传的呢?

真正的传国玉玺遗失在魏晋时期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传国玉玺屡经失落,又屡次重现,但有几次重现明显是后人杜撰的。例如元成宗刚继位,便正巧有人来进献已经失传三百多年的玉玺,其可信度非常之低,应是大臣阿谀皇帝,伪造符瑞的一种手段。而《东华录》说有一只羊从草原中刨出玉玺,后为多尔衮所得,更是荒诞不经。显而易见,自李从珂自焚后,宋元明清历朝都已不可能再发现传国玉玺了。

那么真正的传国玉玺是否失传于五代呢?其实也不是,因为李从珂从隋唐继承下来的这块玉玺也是来历不明的。往前追溯的话,它是由东晋人从冉魏手中获得的。然而玉玺上的文字却跟《汉书》记载的不一样。而且在东晋时期,史书里记载的也互相矛盾。《晋书·谢尚传》说传国玉玺已经从流入东晋,从北方回归南方。而《南史》却说东晋末年,刘裕攻克后秦的长安时,收秦始皇玉玺送健康。假使传国玉玺已经在东晋,刘裕又为何在长安又发现了一次?《资治通鉴》记载梁朝侯景之乱时,传国玉玺被侯景抢走,他说:“若我死,则沉于江,勿令吴儿得之。”之后这块玉玺又被辛术送到了北齐,齐宣帝因此告太庙庆功,如果这块玉玺属实的话。那么隋朝从陈朝得到的玉玺就不是真的了。其实传国玉玺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失传了。

在五胡乱华之前,传国玉玺虽然经过几次失落,但都在短时间内找回。例如赤眉进献给光武,徐璆送还给许都都不过是数年之内的事。那些曾见过传国玉玺的內官、宫人还尚在,能辨别这块玉玺究竟是不是真的。而从西晋灭亡,衣冠南渡之后,长安洛阳早已成为废墟。那些侨居江南的东晋人恐怕连传国玉玺都没见过,所以谢尚一听说冉魏发现了玉玺,就急忙夺取,却又无法分辨真伪,便将这块来历不明的玉玺信以为真。之后北魏为了说明自己的正统性,也谎称在邺城佛像后面发现了传国玺,各种赝品层出不穷。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一夜,彼时神州陆沉、四海混乱,许多宫殿文物都在胡人的铁蹄下化为虚无。秦朝所修筑的十二个铜人也是在这个时期才彻底消失的,因此我们推断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永久遗失,并且后世所发现的所谓传国玺都是伪造的。因为隔代久远,曾见过玉玺的人早已亡故,人们再也无法分辨真伪,这才造成东晋、前秦、后秦、北魏、北齐等各国都自称有传国玺局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