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唐朝藩镇割据严重,唐德宗为何由“安内”政策转向“攘外”政策?

文:天子文史唐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传奇性的朝代,盛唐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在

文:天子文史

唐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传奇性的朝代,盛唐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在世界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厚的一笔。但是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王朝的经济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唐德宗继位之时,正是安史之乱刚刚被平定的时候,百废待兴。

唐德宗自继位以来,一直致力于恢复盛唐治世局面,注重“安内”削藩,巩固国家政局。随着“安内”措施的失败和民族关系的变化,德宗的统治政策开始向“攘外”政策转变。但是在唐德宗实行“攘外”政策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十分重要的“安内”思想,对后来的君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一、唐德宗初年,安史之乱留的残局,统治阶级自身的不幸遭遇,使得德宗即位以后迫不及待实施“攘外必先安内”的统治政策

面对“安史之乱”留下来的一片残局,为了尽快恢复国家经济的发展,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唐德宗从一继位就毫不犹豫的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统治政策,重视交流合作,试图建立友好的民族关系。对内唐德宗积极扩充兵力进行削藩活动。

当时,外族的实力十分强大,唐王朝的军事实力根本无力抗敌。安史之乱之后,吐蕃族利用唐朝边防空虚的这个空子,频频进行入侵战争,占领了唐王朝的许多领地。随着吐蕃族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吐蕃与唐的边界也越来越靠近长安。当时唐朝五个强盛的边境之地中,大部分都已经被吐蕃族攻陷了。由此可见,唐王朝的军事实力和吐蕃差距很大。这个时候,进行削藩活动明显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唐德宗李适

与此同时,从小过着安逸生活的唐德宗李适,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心理留下了阴影。生于公元742年的唐德宗,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生活。但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出逃,留下了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李适,没有了父亲的庇护,李适不得不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这和他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战乱中,唐德宗的母亲也不知所踪。在经历了如此大的反差以后,继位后的李适发誓要恢复盛唐局面。

刚继位的李适,因为年轻气盛,拥有雄心壮志,有振兴盛世之心。唐德宗继位以后,希望有一番作为,在历史考察中,发现有明确文字记载:《唐德宗即位册文》云:“顷者国步多艰,委以戎律,理军靖难,保大定功,克复帝图,廓清妖孽,既表建侯之防,俾承守器之重,仁孝之德,夙夜惟寅。朕天命有终,弗兴弗寤,非至公无以主天下,非至德无以临四海。是用命汝陟于元后,嗣守皇业,上继宗祧,下安群望。”

从这篇即位册文中,可以明显看出唐德宗希望平定乱贼,恢复盛唐局面的强烈愿望。

在历史上,稳定内部藩乱的前提就是必须拥有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所以,唐德宗一继位就特别重视与外部部落建立友好的关系。首先,作为唐朝的领导者,唐德宗主动与回纥修好,放下与回纥之间的恩恩怨怨。其次,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唐德宗李治曾经两次派遣使者向吐蕃传达求和意愿。历史上,吐蕃一直是唐王朝政权的最大敌人之一,唐德宗深深的明白,要想恢复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求和吐蕃,这是为稳定国家外部环境更好的削藩的重要举措。

唐朝武力削藩

唐德宗的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为削藩赢得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稳定的外部关系,为德宗后来集中力量进行削藩活动打下了基础。二、德宗过于残暴的镇压行为导致“安内”政策的失败,为了国家的发展统治阶级被迫实行“攘外”的政策

为了尽快完成“安内”的计划,唐德宗经常使用武力进行镇压,在残暴的镇压下,当时河北的藩镇产生了恐慌,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他们选择联合在一起对抗朝廷。公元781年,德宗强烈反对承德李宝臣之子李惟岳的建议,这次争议拉开了朝廷和地方藩镇之间的战争。

在战争刚开始,朝廷取得了初步胜利,德宗希望趁此机会,进一步削弱藩镇势力。那些帮助德宗取得战争的人不仅没有得到奖赏,相反还有可能受到被削弱的危险。面对德宗的这种态度,许多人表示不满,这引起了更大的战火。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

战争愈演愈烈,这个时候德宗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颁布罪己诏检讨自己,一改原来强硬的态度,立即采取措施安抚藩镇。并希望任李怀光为首领来平定京畿叛乱者,然而,在叛乱的活动中,李怀光也因不满德宗的猜忌参加了叛乱活动。无奈唐德宗只好与藩镇妥协,只希望能够尽快收复京城,平息战火。

企图借助吐蕃势力来达到“安内”的目的直接导致了唐蕃友好关系的破裂,内部的叛乱暂时无法平定,外部局势又不安定,面对内忧外患,唐德宗决定把统治的重心转向“攘外”。

虽然说唐德宗“安内”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内部藩乱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得到了缓和,到了贞观三年,内部战乱基本被平息,为“攘外”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时,外部矛盾重重,严重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全。当时不少吐蕃族因为不适应京城的生活环境,羊马等牲畜大都在入冬以后被冻死,鉴于实际情况的考虑,吐蕃再次萌生求和之心。唐王朝面临着年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军事力量不足,不适合和外族发生战争。另外,为了求和,吐蕃还明确表示以归还盐,鳞地区等作为条件,为了国家发展,唐德宗选择冒险一试。

但是不久,吐蕃就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酿成了平凉会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杀的结果。经过这次事件,唐德宗再也不相信吐蕃族求和的请求,他意识到,唐王朝和吐蕃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面对这样的局面,“攘外”政策必须实行。

长庆会盟碑

随后,攘外政策开始正式实行,唐朝军队多次击败吐蕃的进攻,吐蕃的势力逐渐被削弱,处于下风地位。公元797年,吐蕃派遣使臣向唐王朝请求求和,被德宗直接拒绝。公元803年,吐蕃派遣使臣对唐王朝进行纳贡,而后“长庆会盟”的约定,标志着“攘外”政策取得成功。三、唐德宗统治政策转变的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唐德宗统治政策的转变,对于唐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攘外”政策的背后,无不隐藏着德宗“安内”的思想。

毫无疑问,“攘外”政策的实施加剧了吐蕃势力的衰弱,直接捍卫了京城的安全,为平定唐朝内部的藩镇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据史料记载,从德宗开始,吐蕃的势力就大不如前,吐蕃和唐之间战争的次数较之前代已经大大减少,再加上唐王朝利用军事策略,与许多势力联合起来,形成了包围吐蕃,让它无路可退的局势,这无疑加速了吐蕃的衰弱。

唐朝时期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紧密,“攘外”政策的实施可以起到防止外族部落对唐朝经济的掠夺活动的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回纥和唐之间的贸易。回纥羡慕唐王朝所产的丝绸绢帛,唐王朝又需要马匹,所以,当时双方的马市交易很频繁。根据《旧唐书·回纥传》中记载,唐王朝和回纥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有效地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唐王朝和回纥之间的贸易

所以说,唐德宗统治政策的转变,限制了回纥对唐王朝的财政剥削,而这笔经费,有利于唐朝经济的发展和军队实力的壮大。

不仅如此,在唐德宗实行“攘外”政策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西北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增强了对于边兵的控制。

在唐德宗统治期间,他实行了积极有效的屯田制度,这样一来,用于军队的费用就得到了保证。军费得到了保证,可以用来购买军队中所需的物资,训练士兵,军队的战斗力极大提高,在对抗外敌的战争中,西北的军事实力自然占据上方,完全有能力抵御外敌,维护边防的稳定。

在加强边镇军事实力的同时,唐德宗不断加强了对于有功军官的奖赏,提高他们的待遇,边军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更愿意衷心于朝廷,这在无形中又加强了对于边兵的控制,有效防止了政变。

凡事都有两面性,唐德宗统治政策的转变虽然对于唐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过于集中兵力于西北地区,忽视了南诏地区的崛起,为国家的统治埋下了隐患。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逐渐失去了对于西域地区的控制,这些都不利于国家后来的统治。

唐德宗统治政策的转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唐朝的发展,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唐史》

《资治通鉴》

《新唐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