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赵括死后,赵军实力未减,为何冒着被杀的风险投降秦军?

公元前262年,当秦军和赵军在上党郡各自集结大兵要展开一场大战时,赵国内部,新当政的赵孝成王,年纪轻轻,颇有一番振作的气

公元前262年,当秦军和赵军在上党郡各自集结大兵要展开一场大战时,赵国内部,新当政的赵孝成王,年纪轻轻,颇有一番振作的气象;年轻的国君上任,虽然一开始派了老将廉颇出马,但是急于求成的他,不能容忍前线一直僵持不下的局面,因此他把目光转向了同样年轻气盛的赵括身上。毕竟都是年轻人,都想要建功立业,双方有共同的语言和抱负,因此一拍即合。

赵括满怀信心来到上党前线,接替了赵军主将的职位,他一到任,就开始调整部署。《史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言下之意,赵括加强了军纪,改变了廉颇的一些军令,撤换了一批作战不力的将领。赵括的做法,大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气概, 毕竟作为倾向于主动出击军事思想的他,和善于以防守作战而闻名的廉颇之间,理念相差太大,而廉颇的一些老部下,也秉持了廉颇防守的作战意图,这样一来,赵括的作战意图就很难贯彻下去,所以他不得不撤换掉一批高级将领,但这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也许有人说,赵括太着急了,完全可以等一等再撤换将领,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但赵括一个是年轻,不信邪;另一个是等不及,焦急的赵王,不允许他拖拖拉拉。当时的上党郡,赵国全国动员,几乎将身体强壮的成年男子全部拉到了前线,誓死和秦军决一死战,赵括能没有压力吗?

同时,急于打破僵局的赵括,也发现了一个有利的战机。赵括发现,一旦率一支奇兵,突袭秦军后方,切断其粮道,那么就可以将秦军的主力都封堵在丹河的河谷之中,到时赵军再大举攻来,秦军必然不战而逃。

那么谁率兵发起偷袭呢?这一点上,赵括很有胆识,他亲自带队,向秦军后方突袭而来,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在秦军后方撕开了一道口子,此时只等和秦军正面的赵军发起进攻,到时秦军腹背受敌,就不得不四散溃逃,胜利也指日可待。

可当赵括在秦军后方站稳了脚跟之后,前方的赵军迟迟按兵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自然是赵括担任主帅不久,没有资历和威望,再加上他一上任就撤换赵军高级将领,让他们心怀不满,所以没有赵括坐镇的赵军大营,无人出击。

这下赵括凉了,史载“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赵括孤军坚守四十余日,最后没粮食吃了,不得不主动突围,被秦军射杀。这里的信息透露出,赵括所带领的军队人数在几万左右,也都是自己的亲信和得力干将,人多了,仅凭他们携带的粮食,再加上抢夺秦军的一部分粮食,是肯定坚持不了一个多月的;人少了,对于虎狼之师的秦军,也不会围困他们一个多月而迟迟攻不下。

所以几万赵军战死,前方还有将近四十万的大军没有遭受什么损失,他们为何愿意主动投降呢?毕竟那些主张按兵不动的赵军将领,害怕战后赵王追究他们的责任;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想到秦军如此残忍,敢公然坑杀数十万投降的赵军,本来想免费吃几天俘虏饭,谁知被秦军全部处死。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六国之中再也没有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了,慢慢地坐等着灭亡的到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