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郑板桥:“特识”读书,微言精义,愈探愈出

郑板桥故居郑板桥在诗文书信中,多次提出读书要读经典,读经典“要有特识”。这是他多年苦读的真感受,也是他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在诗文书信中,多次提出读书要读经典,读经典“要有特识”。这是他多年苦读的真感受,也是他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所谓特识,就是在相同的文本中,读出不同的见解,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不能“依样葫芦”,不能“随声附和”。天下读书人何其之多,能做到这一点,颇为不易。郑板桥这样说,也这样做,其诗文书画“怒不同人”,多得力于“特识”涵养。

经典人人读,板桥不盲从。他将典籍分为大乘法、小乘法。四书五经,《史记》《庄子》《离骚》,贾谊、董仲舒的策论,诸葛亮的表章,韩愈的散文,曹操的诗歌,理明词畅,通达天地万物之情,道尽国家兴废之由,被他列入大乘法。

庾信、江淹、鲍照等人的诗文,多在文字、音律等形式上下功夫,与圣贤天地之心、万物生民之命关系不大,被他列入小乘法,读这些书,“劳而无谓”。

即便对于大乘法的经典,郑板桥也不照单全收,他认为,《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他读《史记》,只取《项羽本纪》等名篇,其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

郑板桥画像

“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怎么个探法?精熟是基础。他自述“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此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了然于心,才能从不同侧面、层面、角度一遍遍去探寻去领会。

遇到问题不绕道,要下真功夫去琢磨去钻研,他甚至将这个过程比为两军对垒,“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这真是攻城拔寨的劲头。再有疑窦,应当多问,他批评学而不问的人是钝汉,“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疑惑,提升认知,“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

入得其内还要出得其外。痴迷之余,还要将书本与自己的性情才力、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不为古人所束,不为他人所误,因人因时因事得出独特见解。《板桥自叙》中,他坦言自己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

郑板桥指出,“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圣人著书是为了“明理范世”,千古好文章也只是“即情即理,得事得理”。其情,是万物生民之情,其理,是圣贤天地之理,这也与他多年坚持的读书宗旨相一致,“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赵建国),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