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唐朝村官的是啥样?从村官看一看唐朝对基层的管理

如果说起现代中国的基层行政治理是怎样的,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乡、镇一级政府和村一级自治构成了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大致框架。

如果说起现代中国的基层行政治理是怎样的,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乡、镇一级政府和村一级自治构成了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大致框架。这种框架得以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依赖于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

那么在生产力落后的唐朝,统治者如何对广袤的乡村地区实现有效统治?在很多电视剧里,县级政府被描绘为帝王管理基层的末端机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必须由县衙管理。事实上,唐代的县衙多数时候还是承担决策、信息传递的作用,真正落实朝廷政令的,往往是县级政府下设置的一系列的人员和组织,他们,才是唐王朝对广袤国土实施精准管理的核心所在。

乡村地区

乡正管理

现代社会,乡级管理是由完善的行政体系实现,乡级政府是一乡之地的管理机构;而在唐朝时,乡上并不会设置完整的管理机构,往往是由少数几个人对乡进行管理。

唐朝的行政管理比较粗犷,县政府是政府体系的末端,无论是今天还是唐朝,以县为基本管理单位都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唐朝统治者将一县又划分为多个乡进行管理。按照唐朝的法律,一般把五百户划分为一乡,设置乡长、乡佐对乡进行管理。乡长制度的起源比较晚,在隋朝时才出现成文的制度。隋文帝开皇九年,大臣苏威建议隋文帝在乡村地区设置乡长,管理方圆五百户的诉讼事件,虽然有人以“本废乡官判事,恐剖断不平”为理由反对,但依旧未能阻止,这是乡长制度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耆老

唐朝初年,这项制度并没有并统治者应用。直到贞观九年,唐太宗下令设置乡长、乡佐管理一乡事务;但仅仅过了六年,唐太宗就将这两个职位废除,《通典》中记载:“ 贞观九年, 每乡置长一人, 佐二人, 至十五年省。” 将乡长废除后,唐朝统治者在乡一级设置耆老(也称为父老、望乡),所谓耆老此时虽然在名义上成为乡长级别的乡官,但实际上并不承担乡村管理的职责,一般是是由一乡中德高望重的年老者担任,起到弘扬尊老爱老风气的教化作用。换而言之,唐朝的乡长制度最大的作用实际上是教化作用,在行政治理方面,乡长制度并未发挥有效作用。

耆老调解

但在唐朝中后期,耆老的职能也有所扩大,他们不仅起到教化作用,还和壮丁一起维护乡村的治安。当然,壮丁主要是在武力上震慑犯罪分子,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耆老则主要借助自己德高望重这一特性,对辖区内民众之间的矛盾予以调和,这一点更倾向于构建和谐社会。

里正管理

唐朝律令规定:“: 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也就是说,里是在乡之下基层行政区划,一般情况下,一乡分为五里,一里分管一百户百姓;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里并不是严格的按照一百户的规制划分,很多里只有八十户左右的人口。 每里设置一名里正辅助县级政府管理乡村地区,在乡长、乡正被废除后,每乡实际上是由五名里正共同扮演乡长的角色,轮流负责乡务的处理,类似于现在的轮值制度。

1.里正的选拔

谈到里正,第一点需要了解里正的选拔。唐朝的里正和现在的村长基本上属于同一级别,不同的是,现在的村长由村民选举出来,而唐朝的里正是由政府任命,因此,里正也属于有编制的政府工作人员,只是在品级上不入流而已。唐朝里正的选拔标准大概有四个:一是白丁出身,所谓的白丁就是指平民百姓,身家背景要清白,譬如奴隶出身肯定是不行的;二是要清平,也就是要廉洁公正的处理事情,不能够因为人情世故而不遵循国家的法律;三是要精明干练,有能力的充当;四是要十八以上的中男,即十八岁以上的体格强健的男子,残疾人是被排除在外的(也有说法认为轻度残疾者可以担任里正一职)。这几个标准看似简单,但是和里正的职责息息相关。

健壮男子

2.里正的职能

里正的职能比现在的村官要广泛很多。

第一,负责管理区域内人口的户籍和田地信息,这是里正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里正在户籍田地方面的管理包括三个角度:首先是要对当地住户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年龄、性别、配偶、疾病、等级以及家中所受田地(与唐朝的均田制有关)等情况登记造册,将制作好的文书送到州县政府存放,方便此后政府征收赋税、兵役等。其次是定期核查户籍,一般是三年进行一次清查,比如对生老病死的人口进行销户补登,对搬离或者搬入的人进行户籍上的修改,对已经登记在册的人进行核查,是否有刻意逃脱登记的人。最后是对辖区内的人口流动进行管理,主要是暂时的人口流动,例如外出经商的,短时间居住在当地的,都需要在里正处有所记录,通过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维护当地的治安,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以及更好破解疑案。

唐代户籍造册

第二,辅助政府征收赋税徭役,这项职能是在第一项职能上衍生出来的,由于里正比州、县政府更加了解当地的情况,在征税征兵上往往效率更高,更加精准。唐朝在赋税徭役征收上与户籍制度密切联系,无论是唐前期的租庸调制和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其基础都是户籍制度。租庸调制以人头作为征收的对象,要求每户男子承担租(田租,每年交纳粟两石)、庸(每年为政府服力役)、调(以一夫一妻为一户征收),两税法只是将三者都折算成为银两交付;这些赋税徭役本来由县政府负责征收,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会把任务分摊给里正。

里正催收赋税

第三督促农业生产,负责收授田地。历朝历代,农业都是立国之本,这一点放在唐朝也不例外,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田地属于政府的财产,政府将田地授予百姓,并征收赋税,两者相辅相成。县政府是授田职责的主要承担者,根据人口的多少、田地的优劣等标准,政府把一定数量的公田归属到各家各户乃至个人的户籍之下。这些是政策层面的规划,在落地实践中则需要里正与政府进行沟通,依据政府的政策进行授地。同样,当辖区内有人死亡或者长期搬离,里正还需要对这部分的田地收回,告知县政府。除此之外,里正还要负责督促辖区内的百姓按时进行农业生产,不得延误农时,对农业上的灾害、荒年丰年都需进行记载,如果谎报或者漏记都会受到处罚;而这些记载就是唐朝统治者进行赈灾的重要依据。

督促农业生产

第四,教化民众,维护治安,宣扬国家政策。里正的这项职能和耆老的职能之间应该是高度重合的,两者之间到底谁在这项任务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一点并无严格的规定。但是,里正在教化民众,维护治安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借助耆老的力量,以此弥补法律中柔性不足的弊端。此外,里正还需要负责宣传统治者的政策,推动政策下乡,这和今天的村长倒是有些类似。

除此之外,里正还必须定期到临近的县府、州府值班,这项制度无疑把里正在农村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凸显出来。尽管他们属于闲散关于,都由于他们对基层信息的了解,统治者不得不要求他们到临近的府衙实习,通过他们了解基层信息,同时传递新的政策。

里正需要定期到政府值班

3.里正的福利

作为一名不入流但实际作用非凡的官员,里正在为唐朝统治者辛苦卖命的同时又能获得哪些福利呢?

里正的第一点福利是可以免除课役;所谓的课役是指男子承担的赋税,比如之前所讲的租调、地税等,这些税收都是被免除的。第二点是享有章服待遇;封建社会等级色彩浓厚,唐朝把人分为好几等,不同等级在穿衣上有严格规定,里正虽然官级低,但能够在政府文书中登记,并且享有国家官员的专用衣服(相当于今天的制服),这也是一项让人倍感荣耀的福利。第三点福利则更加现实,里正可以在家服役,古代人服役往往需要被征往异地,而里正不同,由于其职能的原因,唐朝政府默许里正可以在当地服役,这对恋家情节较重的古人来说无疑是心灵上的慰藉。

李立群饰演唐朝里正

正是由于里正肩负着重要的职能,因此,对国家而言,里正是需要笼络的基层官员,是统治长久的关键所在;对民众而言,里正手握“大权”,地位尊崇。但从实际来看,里正的地位在唐后期也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无人愿意做里正的现象。

邻保管理

邻保是唐朝基层治理最小的单位(除户之外),唐朝律法规定:“四家为邻,五家为保。”但从划分上来看,邻和保都注重住户之间的地缘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为邻、为保的住户之间相隔都不会太远。

邻、保的存在具备两个意义:一是协助里正的工作,二是完善村民的自治。从今天来看,协助里正的工作不难理解,无非就是邻、保中选择代表人,代表人代行里正的职能,例如登记户籍等,最后将各类信息汇总至里正处,借此减轻里正的工作负担。但是完善村民自治这一点就比较有意思,一方面,邻、保从名字上来看就有团结保护的的意思,邻、保内的百姓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需要相互帮助,譬如盗贼等情况,这一点无疑是促进了民众之间的感情进步;而另一方面,邻、保内部又必须相互监督、相互告密,这是唐朝统治者和历代王朝都酷爱的做法,用连坐制度来鼓励民众告密,以此维护自己的统治,可惜的是,这种做法在维护统治的同时也消弭了百姓之间的信任,对基层的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家为邻,五家为保

整体来看,唐朝在基层的管理上主要实施乡——里——邻、保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乡是被统治者忽视的,里才是唐朝统治者基层管理的核心所在。在唐后期,这项制度也出现了变革,乡——里逐渐被乡——村替代,这也是我们现代乡村体系的雏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