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斯里兰卡曼泰港遗址2019年度发掘顺利开展

2019年11月22日,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Kelaniya

2019年11月22日,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Kelaniya)考古系组成的中斯联合考古队正式对斯里兰卡曼泰(Mantai)港遗址展开发掘工作。

图一 曼泰港遗址位置示意图

曼泰港遗址位于斯里兰卡西北部马纳尔(Mannar)地区,隔保克湾(Palk Bay)与印度西南部相望。该港口立踞印度洋中心,为印度洋航线上东西来往船只的必经之地,也是公元前2世纪至11世纪斯里兰卡的首都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与印度洋联系的前哨,是印度洋最负盛名的古代港口之一。

2018年12月,中斯联合考古队对曼泰港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工作,发现部分文化堆积深达4米,另外发现金属、陶瓷、玻璃、石、贝等多种材质的遗物,直接反映了曼泰港的海上贸易活动。在钻探的基础上,中斯联合考古队决定对曼泰港遗址北部区域展开发掘工作。

中斯联合考古队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考古系联合组成。中方成员有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考古系副主任吕红亮教授、黎海超副教授、范佳楠老师,及两位斯籍硕士留学生(杜兰卡、若曦兰卡)、两位本科生(严佳豪、郭星仪)。斯方成员有凯拉尼亚大学考古系系主任Mangala Katugampola教授、斯里兰卡国家考古局地区考古发掘与博物馆管理处处长S.A.T.G. Priyantha及凯拉尼亚大学考古系师生组成。

图二 中斯联合考古队合影

本次发掘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从发掘面积、参与人数来看,此次工作是斯里兰卡较为罕见的大规模考古发掘项目。作为斯里兰卡的国宝级遗址,此次曼泰港遗址的发掘受到了来自中、斯两国以及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作为我国在“一带一路”范围内的重要考古项目,本次发掘将为古代海上贸易研究、中国瓷器的外销等重要问题提供实物资料。

第二、本次发掘充分结合了中斯双方的考古技术与经验。斯方因地制宜的田野经验给发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地处热带的斯里兰卡一年仅有旱雨两季之分,此次工作正值雨季。为保障发掘的顺利进行,斯方别出心裁的在探方上方搭建了两面坡形遮雨棚,极大提高了发掘效率。

图三 考古队搭建的遮雨棚

图四 考古队在遮雨棚下工作

此外,遗址堆积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细小珠饰,肉眼难以分辨。为此,考古队对发掘区的所有堆积单位进行了全面的湿筛工作。在细致的湿筛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极具价值的古代珠饰等遗物。

图五 考古队员进行湿筛工作

中方队员携带了无人机、RTK、全站仪、P-XRF等大量设备,借助先进的考古设备实现了发掘的精确化、系统化。通过无人机航拍与RTK测量的校正,绘制了覆盖遗址全貌的精确平面图,并以此为基础科学规划发掘区。RTK、全站仪等设备在布方、绘图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准确性。植物大遗存的浮选工作、C14样品的系统采集工作等也丰富了发掘过程中有效信息的采集。手持式XRF为我们及时确认遗迹、遗物的性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六 考古队员操控无人机航拍

第三、本次发掘是促进了中斯双方在考古学领域的深入交流。发掘期间,凯拉尼亚大学定期派遣考古系本科学生前往遗址交流学习,不仅学习发掘方法,还努力掌握无人机、全站仪等一系列考古设备的使用方式及工作原理,成为首批全面掌握考古技术的斯方学生,对斯里兰卡田野考古的发展意义重大。凯拉尼亚大学大学校长D.M.Semasinghe教授亦亲赴发掘现场,与中方考古队员进行亲切交流,表达了对中斯联合考古项目开展的大力支持与亲切慰问。

图七 斯方队员学习全站仪建站

图八 校长先生慰问考古队员

中方成员在遗址发掘过程中充分体验了斯里兰卡的风土人情,认识了其悠久、繁荣的历史文化。中斯双方在考古进程中对田野考古方法的交流与探讨推动着田野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此外,作为一个繁盛的古代大港,曼泰港遗址汇集了中国、波斯、罗马等各地遗物。中斯联合考古队充分发挥了国际化的背景优势,在遗物辨识等方面展开深入学习与交流。

图九 斯里兰卡美食

截至发稿,本次发掘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遗物为进一步了解曼泰港遗址的贸易情况提供了充实的证据。对于以往工作较少的北部区域进行发掘使得对遗址布局和兴衰过程的认识更进一步。

图一〇 考古队员交流发掘情况

图一一 考古队员清理出土遗迹

曼泰港遗址的发掘,是复原古代“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也是四川大学考古人“走出去”的全新尝试。期待在接下来的发掘中考古队取得更大收获!

供稿:严佳豪

摄影:郭星仪

审稿:吕红亮、范佳楠、黎海超

图二 中斯联合考古队合影

本次发掘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从发掘面积、参与人数来看,此次工作是斯里兰卡较为罕见的大规模考古发掘项目。作为斯里兰卡的国宝级遗址,此次曼泰港遗址的发掘受到了来自中、斯两国以及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作为我国在“一带一路”范围内的重要考古项目,本次发掘将为古代海上贸易研究、中国瓷器的外销等重要问题提供实物资料。

第二、本次发掘充分结合了中斯双方的考古技术与经验。斯方因地制宜的田野经验给发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地处热带的斯里兰卡一年仅有旱雨两季之分,此次工作正值雨季。为保障发掘的顺利进行,斯方别出心裁的在探方上方搭建了两面坡形遮雨棚,极大提高了发掘效率。

图三 考古队搭建的遮雨棚

图四 考古队在遮雨棚下工作

此外,遗址堆积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细小珠饰,肉眼难以分辨。为此,考古队对发掘区的所有堆积单位进行了全面的湿筛工作。在细致的湿筛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极具价值的古代珠饰等遗物。

图五 考古队员进行湿筛工作

中方队员携带了无人机、RTK、全站仪、P-XRF等大量设备,借助先进的考古设备实现了发掘的精确化、系统化。通过无人机航拍与RTK测量的校正,绘制了覆盖遗址全貌的精确平面图,并以此为基础科学规划发掘区。RTK、全站仪等设备在布方、绘图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准确性。植物大遗存的浮选工作、C14样品的系统采集工作等也丰富了发掘过程中有效信息的采集。手持式XRF为我们及时确认遗迹、遗物的性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六 考古队员操控无人机航拍

第三、本次发掘是促进了中斯双方在考古学领域的深入交流。发掘期间,凯拉尼亚大学定期派遣考古系本科学生前往遗址交流学习,不仅学习发掘方法,还努力掌握无人机、全站仪等一系列考古设备的使用方式及工作原理,成为首批全面掌握考古技术的斯方学生,对斯里兰卡田野考古的发展意义重大。凯拉尼亚大学大学校长D.M.Semasinghe教授亦亲赴发掘现场,与中方考古队员进行亲切交流,表达了对中斯联合考古项目开展的大力支持与亲切慰问。

图七 斯方队员学习全站仪建站

图八 校长先生慰问考古队员

中方成员在遗址发掘过程中充分体验了斯里兰卡的风土人情,认识了其悠久、繁荣的历史文化。中斯双方在考古进程中对田野考古方法的交流与探讨推动着田野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此外,作为一个繁盛的古代大港,曼泰港遗址汇集了中国、波斯、罗马等各地遗物。中斯联合考古队充分发挥了国际化的背景优势,在遗物辨识等方面展开深入学习与交流。

图九 斯里兰卡美食

截至发稿,本次发掘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遗物为进一步了解曼泰港遗址的贸易情况提供了充实的证据。对于以往工作较少的北部区域进行发掘使得对遗址布局和兴衰过程的认识更进一步。

图一〇 考古队员交流发掘情况

图一一 考古队员清理出土遗迹

曼泰港遗址的发掘,是复原古代“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也是四川大学考古人“走出去”的全新尝试。期待在接下来的发掘中考古队取得更大收获!

供稿:严佳豪

摄影:郭星仪

审稿:吕红亮、范佳楠、黎海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