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一雨入冬:古诗中的衣衣深情,聊几首深情寄衣诗,抵御寒冬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初衣解诗:从当代气象学上面来说,温度在10度以下持续5天才算真正的入冬。那么今天之前的,传统的立冬和小雪的节气,这是传统农历的一个坐标,并不代表着当代气象学的入冬。

那么当代的气象学上面的入冬也很有意思。基本都是大面积的降温,导致温度持续在5天甚至5天以上的10度以下。那么降温,伴随的是大风与降雨。一向明丽在秋高气爽或者初冬美景的人,终于尝到了气温跳水的厉害。比如我所在的地方,毫不客气的温度就打了对折,不断气温,打了对折,简直是西风冷雨的狂欢,风雨凄凄风雨如晦,风冷雨寒,只差一点风雨如注,因为这样的景观大多出现在夏天。

所以从当代的气象学气候学来讲,昨天还在秋天里,今天可能就真正开启入冬模式。从15度到25度的春秋和暖,一夜之间跳水对折,想不悲观都不可能。大家最记得的就是一个冷,如果恰好楼房的边角有风吹过,雨伞都歪歪斜斜,想必大家最记得的就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可不是伤秋悲秋,因为那多少有点无病呻吟的意味,这是真正的秋冬之伤,它是主动的,你是被动的。你所能做的就是如何防范和抵御他们。

最初的诗经里有那么一句“九月授衣”,我们通常都会对这句话做多方位的解读,是说从农历9月份开始,要穿厚重的衣裳呢,还是做衣裳?当然诗经的年份久远,气候于当下有所不同,所以解读的方法很多。但是宋朝以后10月授衣,成为了朝廷的惯例,唐宋还有授衣节。那么很显然在农历10月份,也就是当代公历的11月份左右,是人们大量的换季穿秋冬衣裳的季节。

这样的风雨如晦的初冬,衣裳成为了联系亲情与感情必要的物质。这就像妈妈逼着你穿秋裤一样,在古代,妇女们紧急裁衣送衣,成为了一道风景线。

唐朝尚武,戍边之人,几乎家家都有。官府会按季节,送去御寒的衣裳。但官家的是官家的。

“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

官家亦自寄衣去, 贵从妾手著君身。

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

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唐朝张籍《寄衣曲》

这首诗说得很清楚,官家的衣裳是官家的,哪里有我自己做的珍贵,因为公公婆婆没有人伺候,所以我不能亲自的到边城去看我做的衣裳合适不合适。但是你应该知道,我为你做衣服的辛苦和用心。衣裳联系了夫妻感情,看君身上衣,是妾苦缝成。

当代的社会衣裳成了工业的快速的消费品,但几十年前,为一家的衣裳操碎了心的主妇,这个季节里去买布,为丈夫和孩子做棉袄,那也是一种家常的景观。甚至多余的布头还用来纳鞋子。没有亲手做过衣服和纳过鞋底的人,永远不知道这种衣裳,给人带来的暖,是让人多么回味悠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针脚后世才扛得住灰尘水洗,那背后都是中国女性对家人的厚爱。

唐朝还有著名的另外一首寄衣的诗,正式写在农历10月份左右。李商隐,在40岁这年秋天,从长安到四川。山区气候多变,在散关遭遇了风雪。他写下著名的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说的是没有人给他寄衣裳,这首诗看似非常的短小平淡,但是只有了解他生平,也只有在苦寒中的人,才知道这一种无人寄衣是怎样的哀伤。他的太太在几个月之前就死了。那个对他嘘寒问暖的,每年给他寄棉衣的妻子再也回不来了。对于古代的人来讲,很多普通的家庭夫妻都是互相的支撑照顾,细致在生活的点滴,一旦这种生态平衡被破坏,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加的痛苦。

宋朝的罗与之《寄衣曲三首》其一,

”愁肠结欲断,边衣犹未成。

寒窗剪刀落,疑似剑环声。”

将家中妇女思念忧愁担心写尽。

而明朝的手工业非常的发达,城市里已经出现了成衣铺。但是市卖的衣裳,哪里有家做的厚重保暖。我们看红楼梦,知道是写的清朝的故事,那些养在家中的下人奴婢,包括小姐姑奶奶,他们的日常其实就包括了做衣服这项。而且借袭人口也说了,家里主子的一切衣裳都必须由家里人做,比外面卖的要好。

“欲寄寒衣上帝都,连宵裁剪眼模糊。

可怜宽窄无人试,泪逐西风洒去途。”明朝郑氏

可以说衣裳联系着家庭的感情,尤其是女性在纺织,女工缝纫这块,是支撑了所有的男性和社会运转的。而衣裳代表着暖。那通过女性们一针一线缝纫的衣裳,代表着勤劳温润,爱意,绵长。

而入冬时节,在这样凛冽的气候里,许多人自然地会回味起母亲和妻子的话,天冷劝加衣,不但是一种真实的暖,而中间的柔情更滋润着因为季节肃杀而消沉的感情。

那么窗外是西风寒雨,若人心气不好,直接归为苦雨。虽然知道风雨之后是晴天,在风雨之后的日子也非常的难捱。总需要什么?振奋一下消沉的心情。

那么诗经《风雨》,这是一首在风雨中明丽的诗,久以不见的远人或者知己或者爱人,在风雨天出现在你的门口。那是足以驱散风雨中的凄寒和孤独的。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当代的通讯是很美丽的社交窗口,昨天半夜里,一阵叮咚声,把人惊醒,窗外正是风夹雨,一位侨居异国的朋友,半夜里找到了久已忘记的QQ密码,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

虽然外面有风夹雨,气候入冬,但止不住内心的兴奋,”你个死鬼跑哪里去了?“说的俗,却也是云胡不喜。

风雨之中给那些朋友发个短信吧,问候他们,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暖。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