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万历年间的争国本,双方都有正义性,但却没有一个胜利者

万历皇帝是个独特的君王,他的身上一直围绕着亡国与痴情两种评价,说他痴情是指他和郑贵妃的爱情故事,说他亡国是指他不顾国家安

万历皇帝是个独特的君王,他的身上一直围绕着亡国与痴情两种评价,说他痴情是指他和郑贵妃的爱情故事,说他亡国是指他不顾国家安全,只一味追求着爱情,最终导致明朝亡国。而正是由于它的独特的属性,每一代历史学家都喜欢拿他开刀,要么以此进行批判,告诫后来人不要肆意妄为,要以国事为重。要么将它当作是古代皇帝追求爱情的典范,暗示人们要对爱情坚贞不屈。而关于这些争辩,小编其实并不想和大家进行过多的探讨,因为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万历皇帝当年为爱情所犯的错误,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

关于万历皇帝的爱情的争斗,按照学术性的说法就是万历国本之争。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国与家始终都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皇帝的家庭,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政治问题,因此那万历皇帝的爱情的斗争,便可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根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万历皇帝不断的要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将郑贵妃提拔为皇后,把她所生下来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而那些个大臣们,则始终坚定的认为要遵循皇长子制度。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大概是在万历十年左右的某一天,万历皇帝去向自己的母亲李太后请安时,私自临幸了她身边的一个姓王的侍女。其实这原本也只是君王的随意为之,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随意的举动,却给他自己甚至是整个明朝,都埋下了巨大的祸患,那就是这个宫女怀了孕,并且还生下了后来并不长寿的皇帝朱常洛。

据传郑贵妃得知后曾非常痛苦,甚至还一度出现了绝食的现象,她埋怨万历皇帝对爱情不忠,甚至还谴责他跟别的女人先诞下子嗣。这对于贵妃来说打击并不小,而与此同时,万历皇帝对贵妃的愧疚,亦达到了极致。或许正是因为爱情在作祟,因此万历皇帝一直在抗拒着那给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的女人,并且随之而来的,又恨上了她所生下来的长子朱常洛。

在皇长子为尊的时代背景之下,大臣们坚决的拥护国家正统,先出生的皇子朱常洛必定会成为国家第一顺位继承人,而后出生的小儿子朱常洵,则不具备更具优势的继承资格。万历皇帝大概也万万不会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责任的问题,会上升到国家的意识层面,而大臣们为了维护儒家继承权的正统性,与皇帝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如果从大臣的角度来看,维护国家的正统,这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大臣都应该为之争斗的事情,所以他们做的事情并没有错,也正是在这种正义性的指导之下,所有的官员前赴后继,皆勇敢的与皇帝做着斗争。而从万历皇帝那边来看,他似乎也没有错,因为他坚信爱情,既然自己已经在爱情上伤害了郑贵妃,那么他就应该在立皇储的事情上弥补回来,这是一个男人的责任。

于是皇帝有正义性,大臣们也有正义性,一个为了爱情,一个为了国本。大臣们始终围绕着国家的礼法制度与皇帝打口水战,皇帝始终强调自己权力的神圣性,想要实现君主独裁,但没奈何,满朝文武大臣都开始与皇帝较劲,他们在各个方面不合作,要么不上朝,要么提出各种礼法制度,谴责皇帝所为的非正义性。于是当时就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场面:万历皇帝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口水交锋,但是说又说不过、气又气不过,打又打不得。

据传,万历皇帝还曾在操场上与大臣吵架,吵不过回到宫中又看见郑贵妃目中有泪,他内心痛苦并且愤怒,而百感交集之下,他被彻底激怒。他开始明确拒绝立皇长子为太子,并且不允许皇子接受任何皇家教育,而除此以外,他还不再任免官员的升迁,甚至除了一些基本的国家大事以外,他连面都不肯露了。

但可惜的是,即使他摆出了这样不合作的态度,大臣们也依旧在那里顽强的拒绝着,他们一直坚守着所谓的国家正统,而斗到最后,大臣们终于赢了。自此刻起,郑贵妃万念俱灰,大臣们庆祝着,而皇帝咬牙切齿着,帝国的命运也被彻底扭转。自此之后的整整20年间,万历皇帝都躲在皇宫里面不再出现,大臣们有改革的措施和治理的方法,都无法呈现出来。

按照黄仁宇老先生的说法来说,那就是万历15年是很独特的一个年份,因为这一年是大明王朝这架机器停摆的年份。那些刚刚庆祝完胜利的大臣们,惊愕的发现皇帝再也不会出现了,整个朝堂是一潭死水,整个大明王朝的机器不在运转,所有的一切都在那里生锈甚至腐烂。一个职位整整三年都不会出现补上的现象、一个大臣活到自己要老死的时候,都找不到退休的上疏门路,似乎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政治常态。就这样,皇帝在万念俱灰之中埋葬了自己的爱情,大臣们在高高兴兴庆祝中,眼看着大明王朝逐渐死去。

其实看到这里时,我们已经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出来,两边人其实都没有做错,万历皇帝追求爱情,这是人之常情,大臣们追求国家正统似乎也不无道理,但错的就是,他们两方为了自己心中所谓的正义,死死追求着都不肯妥协。最后双方虽然表面上分出了胜负,但实际上谁都没有赢:万历皇帝留下了历史的骂名,大臣们迎接来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天下。这是黄仁宇老先生笔下最悲惨的时刻,当一个皇帝开始逃离国家,当大臣们在庆祝声中迎接死亡,这样的国家,还能有什么希望?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着来说一句,大明王朝反映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政治妥协性很重要,君王与大臣之间可以进行争斗,双方权力可以进行制约,但要的是一个度,过犹不及。所有的事情都能够进行和谈,所有的事情可以进行协商,假若一切都以一种最顽强的态度进行,那么结局是谁也得不到胜利,就连这个平衡的平台都会被打破。当年的万历皇帝事件,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只一味的为了正义去斗争,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都拥有着正义,却得不到一个胜利的结果,这就是零和博弈的真谛,我们千万要引以为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