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甲骨文与烟台的不解之缘:王懿荣慧眼识珠 高兢生拯救国宝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众所周知,福山人王懿荣在1899年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时代断为商代,由此中国的甲骨学开始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众所周知,福山人王懿荣在1899年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时代断为商代,由此中国的甲骨学开始兴盛,王懿荣因此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然而,少有人知的是,20世纪40年代,国学大师罗振玉所藏大量甲骨,之所以后来能免遭日寇劫掠之灾,全因一群烟台人的热心抢救。

先有王懿荣慧眼识珠,后有罗振玉藏品劫后余生,烟台这座城市,就这样与国宝甲骨结下了不解之缘。倾其所有罗振玉收藏甲骨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式如等,号雪堂,浙江上虞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罗振玉一生勤于治学,对农学、教育、考古、金石学、敦煌学、目录学、古文字学等均有建树,著述多达189种,校刊书籍六百多种,收藏的图书资料有三十多万册。这些成就中,他对甲骨的收藏与研究,无疑是最耀眼的。

罗振玉先生

罗振玉的一生尽管充满争议,但正如郭沫若所说:“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

从1907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罗振玉倾其所有,收得甲骨三万多片。

要知道,自王懿荣发现甲骨之后,当时北京城就兴起了一股购买、收藏甲骨之风,使得沉寂几千年的甲骨从一种普通的药材变成了贵重的文物。当时的文人墨客、商贾名流都热衷于搜寻甲骨。当时的罗振玉,谈不上权倾天下,更不是腰缠万贯,如此大量的甲骨收集,可想而知耗费了他多少精力与金钱。

罗振玉收藏甲骨,并不局限于收藏,而是进行学术研究。自1914年开始,罗振玉将其所藏精品甲骨予以整理著录,先后出版了《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续编》等著作,成为中国甲骨学研究划时代的事件。

《殷墟书契前编》

命运多舛国宝甲骨痛失散

1928年,政治上失意的罗振玉举家前往旅顺。因收藏甚丰,罗振玉专门建造了一座藏书楼来存放自己的藏品。楼内藏罗振玉数十年搜集来的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三十余万册件,其中尤以六朝人写本《大云无想经》最为珍贵,所以被命名为“大云书库”。

1940年6月,罗振玉饮恨病逝于旅顺。其后,大云书库藏书,由其家人共同厮守。

罗振玉大云书库旧照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2日,苏联红军伊万诺夫中将率250名空降兵,在旅顺土城子机场登陆,军事接管了旅顺。其后,罗振玉的私人住宅和“大云书库”藏书楼被苏军强行征用,罗家人被迫带着很少一点细软搬出。

当时因急于驻军,苏军就把书库里所有的铜器、甲骨从楼顶窗户扔到楼后的山坡上,那些古籍、甲骨、铜器顺着山坡滚落下去。附近一些人家就开始捡拾这些线装书的函套和夹板来引火取暖。后来函套捡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捡线装书。而罗振玉收藏的这批甲骨,就被当破烂一样,任由踩踏、捡拾。机缘巧合烟台人拯救国宝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开办了大量的工矿企业,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远东榨油厂就是其中一个规模较大的工厂。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奉命派干部去东北地区巩固地方政权,接收敌产。胶东行署干部高兢生奉命带领十几名同志到大连远东炼油厂执行任务。

到了厂子后,高兢生发现竟然还有一个日本人没走。经询问,这个日本人说还有些私人东西没整理好,又说自己是工程师,在德国留过学。当时日本投降后,在东北的日本人作鸟兽散,如惊弓之鸟一样抢着逃回日本,这个日本人迟迟不走,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高兢生的警觉,于是格外留意这个日本人的举动。

高兢生发现,这个日本人不经意间目光慌张地瞅着不远处的一个院子。机敏的高兢生立即跑进这个院子,看看有什么情况。

转了会儿,发现除了在院子的一角空场地里有一个破旧的大铁箱子,再无特别的地方。这个铁箱子很奇怪,四面都用电焊焊死了,难道日本人在意的正是这个破箱子?高兢生赶紧喊了几个同志过来。

这时,原本两眼直勾勾瞅着这边的那个日本人,下意识地也往这边跑了过来,突然,他又停了下来,转身快速跑出了院子。高兢生见状,顿时明白了:这个日本人之所以不走,就是为了这个大铁箱子!

高兢生他们鼓捣了半天,实在弄不开这个铁箱子。没办法,只好找来一柄大铁锤,几锤子下去,大铁箱砸开了。打开一看,见箱内装有木制小抽屉73个,每个抽屉里都装满了甲骨。再仔细看,甲骨上密密麻麻的有刻划文字,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甲骨文?

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罗振玉旧藏甲骨

高兢生知道这个事情的重要性,立即写信汇报给上级领导。当时的胶东行署各界抗日救国会会长张修己迅速回信做了批示:“务必妥善保管,待机秘密运往胶东。”原来,当时的大连属于苏联占领区,如果用船从大连立即运回的话,在苏联占领的区域,一旦暴露就会惹来麻烦。高兢生等同志瞅准机会,最终把这批甲骨安全运回了胶东解放区。颠沛流离甲骨国宝终重生

这批甲骨运回时,当时的胶东根据地在山东省栖霞县(今栖霞市)。负责接收这批甲骨的,是胶东图书馆。

胶东图书馆成立于1943年,以收集胶东根据地内的古籍和金石古物为己任。当时的胶东图书馆馆长王景宋,接到接收这批国宝的通知后,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国宝到达了根据地,终于安全了;担心的是,胶东图书馆设施有限,再加上兵荒马乱,几年间因战事被迫曾在莱阳、栖霞、莱东、乳山等地来回迁移,如何保护这些甲骨,的确是个大问题。

经请示上级,为了安全,胶东图书馆就把这些甲骨偷偷埋到了栖霞陶家村的地下。

原本以为偷偷埋在胶东行署驻地地下,足够安全了,岂料没过多久,风云突变,王景宋当初的担心,真的来了。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栖霞地区成了战争的前线。当时胶东行署各个机关,都在组织人力物力搬这搬那,以便转移到相对安全的海阳县。而胶东图书馆馆长王景宋惦记着如何转移这批甲骨,着急万分。

想了想,图书馆人手有限,加上藏品众多,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万万不可能转移好这批国宝的。于是王景宋赶紧跟胶东行署领导汇报了情况,胶东行署相关领导一看,情况紧急,各机关都忙于自己的搬迁转移,于是连夜挨家敲门,组织了几百名民兵,将甲骨从地下挖出来装箱。当时没有汽车等交通工具,就用马车、小推车装着,走了三天三夜,运到了海阳。到了海阳后,借鉴上一次栖霞的经验,又一次把它们埋在了地下。

1948年,山东根据地的形势缓和以后,胶东图书馆又从海阳把这批甲骨挖了出来,运到了海阳行村司马庄,之后又运到了莱阳。

1951年,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撤销时,将所藏文物交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胶东图书馆所藏的这批罗振玉旧藏甲骨,也一同移交给省文管会。运抵济南时,这批甲骨被存放在省文管会一处名为“文光阁”的小楼里。

曾经保存过甲骨的文光阁

1954年,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这批甲骨最后转归山东省博物馆。

在国内甲骨文收藏中,山东省博物馆所藏这批罗振玉旧藏,是罗振玉所藏甲骨文中最为珍贵的部分。我国已故著名甲骨文学家胡厚宣曾说:“他(罗振玉)装的盒子最多的、好的材料都在这里(山东省博物馆)。”

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烟台人冒着生命危险,使罗振玉所藏的这批国宝甲骨得到了有效保护。他们以爱国之心与勇敢无畏的精神,继王懿荣之后,又一次书写了与国宝甲骨的一段历史。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文/ 刘树伟

原文发表于《烟台晚报 烟台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