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全唐诗》存其诗七首,于良史的名篇《春山夜月》中写了什么

本文系作者风吹麦浪浪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春山夜月》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作品。于良史,唐代诗人,曾为徐州、泗州、州节

本文系作者风吹麦浪浪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春山夜月》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作品。于良史,唐代诗人,曾为徐州、泗州、州节度使张建封从事,官至待御史。全诗为: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其诗选人《中兴间气集》。《全唐诗》存其诗七首。诗的首联点题:春天山中处处美景,可供赏玩,令人陶醉,甚至到了晚上,仍让诗人流连而忘返。二联进一步点明“胜事”之内容。

《全唐诗》

“掬水”和“弄花”两个动宾结构,充分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情趣和满溢的童心。“掬”者,双手捧也。“月在手”和“香满衣”两组词语构想奇特,体会入微,表现出人与自然妙合无垠的状态;同时第三句之“月”又补足诗题中“夜月”。三联为诗旨的深化和转换,其中第五句表明山中美景,无论远近,处处让人逸兴遄飞;第六句说是离去,而犹恋山花芳草不止,可见春山之胜美。

夜月

恰在此时,耳中忽然传来钟声,自然过渡到四联,远眺钟声所在,乃发现远远的青翠山色中隐约有庙宇楼台。能于夜晚目睹隐于翠微之中的楼台,也暗示出月色的明亮,并呼应了题面中的夜月和二联中的水月。而山中的钟声,又油然让人生起一丝出尘之想。此诗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第二联。刘文蔚说“‘掬水’二句,逸兴幽情,结成妙想,成妙句。”(《唐诗合选详解》)

楼台

誉之者甚至以石中之玉和水中之珠称之,而批评者的理由也与此二句有关,他们以“有句无联,有联无篇”来批评此诗。认为此一联虽属对工巧妙,而整首诗却气质偏弱,没有做到一气呵成。严格说来,这首诗或许不属上乘之作,但三、四两句流传极广也是事实,甚至在日本的一些庭院中,也常能见到此联,可见其影响之广。二联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除了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外,也与此联中蕴含的禅意有关。

庭院

特别是这种禅意经过了禅师的发掘,显得更加意味深长。据记载:白云山海会法演和尚上堂,举:“僧问巴陵鉴和尚:‘祖意教意是同是别?’鉴云:‘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师云:“大小大巴陵,只道得一半。白云即不然,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一)这段记载涉及禅宗的公案。禅本不可说,高僧通过对话或动作等,给学人某些启发,并藉此让学人悟道。禅宗有教下和宗下的说法,教下指的是佛教大小乘的各种门派,宗下指的是禅宗自身。

白云山

由于禅宗传法是由师徒相授,有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等等说法。祖意指的是禅宗的宗旨,教意指的是佛教各派的宗旨。因此那位僧人的问题是,禅宗和佛家其他门派的宗旨是否相同。巴陵鉴和尚对此没有直接回答,而用“鸡寒上树,鸭寒下水”来暗示学僧“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的道理(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种回答方式和禅宗不说破的方法论有关。现在既然重举这个案例,白云法演当然不会再去鹦鹉学舌,故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作答,从不同角度启发学人,以此暗示人与世界自他不二、物我无间的真相,以及道无所不在,一切现成的哲理。而“掬”“弄”两字富于主动性,似乎又隐喻禅宗随缘自在、任运逍遥的生命境界,也暗含禅宗即世间离世间的修行观。总之,因了第二联的影响力,此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参考资料

《古尊宿语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