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导致西晋迅速灭亡的祸根是什么吗,西晋灭亡原因?

曹魏时代,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之后,司马氏果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事在司马氏皇族

曹魏时代,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之后,司马氏果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事在司马氏皇族中很有影响,因此,西晋建国初期,公元256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一、诸王有了行政权力和军队

公元277年(泰始元年),西晋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分类情况如下:

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置军人数

2万户大国上、中、下三军5000人

1万户次国上、下二军3000人

5000户以下小国1500人

晋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也有封地,公侯邑亦分三等,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

1万户大国

5千户次国

5000户以下小国

后来又让诸王出任地方都督,诸王多少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晋武帝完成了分封宗室诸王的政治计划,自以为得计,认为司马氏的统治由此稳固,其实反而种下了祸根。

二、维持封建统治的因素失去平衡

我们知道,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统治机器的有效运转,在地主阶级(注:地主阶级一般指封建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凭借土地所有权,主要以地租形式剥削农民的土地所有者,封建社会中领主制经济下的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如封建领主亦称地主)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比较缓和的情况下,主要靠两个因素。

1、要靠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特别是其中皇帝与宰相,皇帝与地方长官,皇帝与统兵大臣相互关系等具体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备。

2、要靠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皇帝有威望、有才干,统治集团也愿意为皇帝鞠躬尽瘁,如果中央集权制度尚未臻于完备程度,则无论如何认真实行,也超越不了历史阶段而高度集权,臣属、地方必将保有相当大的权力。

反过来,制度不管如何高度完备,如果统治集团不能认真实行,特别是没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皇帝年幼时则为辅政大臣,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幼主与辅政大臣之间基本上是一对政治上的矛盾体,儿童皇帝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却没有实际的决断能力和才华,离不开一些老臣子的帮助,实际的权力基本掌握在辅政大臣手中)控制大局,督促实行,一切就都会落空,制度就等于具文,高度集权的目的同样无法达到。

不仅如此,根据皇帝和统治集团的无能状况,中央集权制度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爆发政变或分裂割据战争,造成持续的政局混乱。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晋武帝建立新王朝,统一全国,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够推动整个统治集团继续实行汉魏以来的制度,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

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前引干宝《晋纪总论》和《晋书·食货志》的话就是证明。

当然,如所周知的是晋武帝和他下面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比较奢侈腐化,会不断加深阶级矛盾(注: 广义解释指不同阶级之间因利益和要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狭义解释指剥削阶级和劳动阶级之间因利害冲突而产生的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但从现有史料看,到晋武帝死为止,这些矛盾还远没有达到激化或接近激化的程度。

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也就不会发生八王之乱的动荡,西晋王朝肯定还将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直到统治阶级进一步腐朽,生产关系死死地束缚住生产力使之无法发展,各种矛盾激化时为止。

三、“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八王之乱是中国在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司马玮(271—291年)西晋宗室。字彦度,晋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后徙封于楚。杨骏被杀,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贾皇后恶亮又忌玮,乃使惠帝为诏,密令玮杀亮。贾皇后又使惠帝为诏,言楚王矫诏害亮,且欲诛朝臣,图谋不轨,被下廷尉,遂斩之。

司马越(?~311年)西晋宗室。字元超,高密王泰次子。因讨杨骏有功,封于东海郡。永康初中书令。及宗室诸王混战,越率诸侯及鲜卑等步骑迎惠帝返洛阳,诏为太傅录尚书事。怀帝即位初,委政于越,后帝亲理万机,越不悦,求出藩,镇许昌。继还洛阳,诬帝舅王延为乱,杀之,由此大失众望。后又请讨石勒,屯于项。越不臣之迹,四海所知,加之当时经济破坏严重,动乱迭起,上下分崩离析,祸结弥深,遂忧惧成疾,卒于项。其部下欲还葬东海,石勒追及,焚其柩。

司马颖(279—306年)西晋宗室。字章度,晋武帝第十六子。太康末被封为成都王。齐王同讨越王伦,颖发兵应之。伦被杀,伺辅政,骄侈无礼,故诏颖辅政,而颖犹让不就。同败,颖在邺悬执朝政,事无巨细,皆就邺谘之。其恃功骄奢,百度废弛,甚于同时。颖恐长沙王乂在京势大,乃与河间王颐谋,发兵伐京师。乂被执后,颐废太子覃,颖被立为皇太弟,作为储副。但颖骄侈日甚,讨者四起,不得已,被废归藩。后惠帝遣人捕颖,范阳王司马幽颖于邺,遇械暴死?长史刘舆见颖在邺地势大,虑为后患,伪令人为皇上之使者,称诏夜赐颖死。

司马乂(276—303年)西晋宗室。字士度,晋武帝第六子。初封为长沙王。楚王司马玮被杀,乂因与玮为同母弟、而被贬为常山王,颐本以乂弱同强,希乂为同所擒,然后以乂为借口宣布四方共讨之。趁此废掉惠帝,立成都王颖,己为宰相,专制天下。但事与愿违,其计不果,乃暗使人袭乂,乂并诛之。颐、颖同伐京都,连战数月不休,乂斩获颖军六七万,久战粮乏,东海王司马越收乂送金墉城被杀。

司马冏(?一302年)西晋宗室。字景抬,父攸死,袭爵为齐王。初,赵王伦密与相结,废贾皇后,以功转游击将军。同以位低不满,起兵诛伦,且遣使告成都、河间、常山、新野四王,传檄天下。及伦被废,惠帝复即位,拜同大司马加九锡之命,如司马懿辅魏故事。同辅政,沉于酒色,不入朝见,选举不均,惟宠亲信,海内失望,被长沙王乂所杀。

司马伦(?一301年)西晋宗室。字子彝,司马懿第九子。初封为安乐亭侯。司马炎称帝,封琅邪郡王,后改封于赵。为贾皇后所亲信,曾参与谋害愍怀太子,不久又矫诏废贾皇后为庶人,控制惠帝,独揽大权,一如司马懿辅魏故事。伦素庸下,不知书,无智策,所共立事者皆邪佞之徒,惟竞荣利,无深谋远略。淮南王允起兵讨之,被伦所灭。既而矫作禅让之诏,废掉惠帝,改元建始,滥肆封侯,以苟且之惠取悦人情,以至于府库之储不充于赐,金银冶铸不给于印,故有白版之侯。时齐王冏、河间王颙及成都王颖传檄讨伦,大战助余日,死者10万,伦败,被赐死。

司马亮(?一291年)西晋宗室。字子翼,司马懿第四子。仕魏为东中郎将(注: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讨诸葛诞失利,免官。不久,出监豫州诸军事。司马炎称帝,封扶风郡王,邑万户,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以亮为宗师,使其管理宗族事务。咸宁三年(277年)徙封汝南。未几,迁太尉录尚书事。晋武帝卒,为杨骏所排斥,亮赴许昌避祸。及骏被诛,复录尚书事。贾皇后嫉亮,密令楚王玮诬其有废立之谋,诏捕之,亮被乱兵所杀。

司马颙(?-306)西晋宗室。字文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弟司马孚孙,太原王瑰子。咸宁三年(277)受封河间王。迁北中郎将,监邺城。元康九年(299)为平西将军,镇长安。赵王伦篡位,乃举兵响应齐王冏讨伦,进位侍中,太尉。永宁二年(302)底受密诏起兵讨冏,次年又与成都王颖合兵败长沙王乂,随后其部将张方劫惠帝及颖至长安。永兴二年(305)七月,东海王越被王浚推为盟主,欲率师迎惠帝还复旧都洛阳。三年正月,颙因刘乔兵败欲与东海王越讲和,但恐张方不从,遂使人杀之,送首级于东海王越请和,越不许,命宋胄等率鲜卑兵西迎惠帝。五月,越前锋祁弘连败颙军,入关。颙单骑逃入太白山。越以诏书征颙为司徒。但越弟南阳王模暗遣其将梁臣于新安(今河南渑池东)途中杀颙,并其三子。

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元康元年)开始到公元306年(光熙元年),共持续16年,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