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鬼方人来到“北海”边,贝加尔湖成了他们的新家园,狄人成丁零人

贝加尔湖:鬼方人的新家园郭峰(书房记特约作者)在《鬼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揭秘鬼方人的前世今生》中说到,鬼国人被商周打得无

贝加尔湖:鬼方人的新家园

郭峰(书房记特约作者)

在《鬼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揭秘鬼方人的前世今生》中说到,鬼国人被商周打得无处可逃,只能北去,向蒙古高原逃去。

于是人类历史上悲壮的迁徙开始了。

鬼方人北去,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行动,因为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没有统一号令,他们的迁徙是自发的,松散的,无目的地的。

开始是一些靠近商周的地区,受不了欺凌,举家迁徙。这些人又带动其他人家、其他部族陆续向北迁徙。那些离商朝较远的、比较偏僻的居民开始还抱有侥幸,没准备搬家,但马上也感到商的威胁,也陆陆续续加入大搬家的队伍。这次大迁徙应该从武丁时开始,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周。

春秋早期,阴山来了匈奴人。匈奴从哪来的?史书没记载,他们是突然搬来的邻居。这也符合游牧民族的性格。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史记》中说,夏被商灭后,夏桀的老婆、儿子和大臣们跟着牛羊北逃,来到北方大漠,四处漂泊,繁衍出许多子孙,就是匈奴。

这显然是错误的。

匈奴人与华夏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民族,他们与后来的鲜卑、突厥、女真、蒙古、契丹一样,是操阿尔泰语系的民族,很可能是突厥语族的人。而夏人、狄、戎、鬼方、羌方,甚至包括东夷人,是操汉藏语系的东方民族,所操的语系不同。

笔者这么说,您就会有个大体的判断:匈奴的老家是新疆阿尔泰山那嘎达的,逐水草而居,就游荡到阴山来了。

“匈奴”并不是中原民族对他们的蔑称,它的本来发音就应该和“匈奴”差不多,只不过中原民族用了个有贬义的汉字。

十九世纪,国门洞开,中国人给西方列强的国名用的汉字还是比较美好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还有荷兰、爱尔兰、芬兰、比利时、丹麦、意大利,寓意都比较美好,中国人不仅心地善良,而且充满阳光。

美丽的“荷兰”,中国人给他们个好听的名字。

“匈”,古代发“hū”,音若“胡”。“胡人”就是“匈奴人”。我们搞混了,把匈奴人和北方的戎、狄统称“胡”,说明我们那时就分不清这些民族的区别,都骑马,都射箭,都野蛮。

公元前4世纪,匈奴人来到阴山南北,渐露“头角”,他们融合了部分鬼方、猃狁、荤粥和戎狄,登上历史舞台。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单一民族,都是多民族的融合体。

匈奴和北狄一样,也是由众多部族构成,民族成分复杂,有宇文、独孤、贺赖、羌渠、休屠等部。各部之下还有众多的氏族,如呼延氏、兰氏、丘林氏等。公元前3世纪,头曼单于统一各部,匈奴开始强大。

匈奴王 阿提拉

汉语有许多带“胡”字的词汇,如:胡搅蛮缠、胡言乱语、胡说八道、胡思乱想、胡作非为,都是不太好的成语,都与这个北方邻居有关。

匈奴人来到欧洲,欧洲人也称他们为“胡”,英文文献中“Hun”,罗马文献中的“ Hunni”,发的是一个音,都是“胡”。

“匈奴”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那就很晚了。

匈奴人那样彪悍、张扬,他们四处劫掠,胡作非为,每到一地,马上就让这个地方地动山摇,不得安宁。只所以《战国策》才出现,就因为他来的晚,早来了,我们早就知道了。

那么《史记》中所说的夏灭亡后,夏人北逃到大漠,变成了“匈奴”,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是变成了“狄”“猃狁”“鬼方”等人,此时匈奴还没来呢。

所谓的夏朝是黄帝后代建立的,他们本来就是“戎狄”。《山海经·大荒北经》:“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只不过夏人靠南,生活在山西南部,甚至河南西部,接受了点中原文化。而其他狄人还生活在黄土高原、大漠草原,虽是同一民族,但文明程度不同。这就像印度的婆罗门、刹帝利人和欧洲的日尔曼人,大英帝国跑到印度奴役印度人,没想到5000年前还都是雅利安人。

夏人变成狄人,充其量是外出打了几年工,城里混了几年,混不下去了,又返回村子。其实不需要变,他们本来就是一伙的。

鬼方人最远来到“北海”边,也就是贝加尔湖,在这里安营扎寨。贝加尔湖成了他们的新家园。后来,匈奴占据了阴山南北,割断了鬼方与中原的联系,鬼方在中原人的视线中消失了,人们也不关心他们的去向,渐渐被遗忘。

贝加尔湖畔,丁零人的新家园。

过了几百年,到了战国末期,生活在贝加尔湖畔的“丁零人”出现在先秦文献中。

《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有匈奴对丁零的征讨,丁零人三次大起义的记录。《史记》中还有“丁零人”偷盗苏武的羊的细节。

这个“丁零”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人?

“丁零”正是数百年前从黄土高原上消失的“鬼方”,也就是“狄人”。您还记得吗,鬼方人姓“鬼”,却是“狄人”,“丁零”正是“狄”的不同译法,还译作“丁令”“钉灵”,汉以后还译作“狄历”“敕勒”“铁勒”,正确读音应为“颠连”。

丁零人不堪匈奴的压迫,多次反抗。公元前72年,丁零联合乌桓、乌孙和汉,向匈奴进攻,沉重打击了匈奴。

公元85年,丁零又联合鲜卑、汉、西域各族以及南匈奴,又一次发起对北匈奴的进攻,迫使北匈奴西迁,从此消失在东方民族的视线中。

北匈奴被打跑了,南下的道路畅通了,部分丁零人南下,填补北匈奴的空白。

丁零人,你们在贝加尔湖过得还好吗?

丁零人生活在贝加尔湖畔的沼泽地,他们使用车轮高1.4米的高车,和牛脊梁一样高,这样的车轮不致于陷在沼泽中。

丁零人驾着高车来到阴山脚下,被称作“敕勒人”,也被称作“高车人”,臣服于鲜卑,逐渐鲜卑化。他们驾的高车被称作“勒勒车”。老郭想起陕北人称架子车为“拉拉车”,不知与敕勒人的“勒勒车”有何联系。

敕勒人在阴山下创作了著名的《敕勒歌》:

这首歌先译成鲜卑语,又从鲜卑语译成汉语,流传至今。

十六国时期,祖居贝加尔湖的部分丁零人内迁,在翟辽、翟斌带领下反抗先秦,并在河南浚县,建立魏国,史称翟魏。

请注意这段历史,给我们透露两个信息。一是从贝加尔湖南迁的丁零人,首领姓“翟”,虽然过了上千年,他们仍然没忘自己是一名“翟人”。二是他们建立的这个国,叫“魏”,“魏”正是“鬼”啊。他们还记得自己民族的来源,记得自己是“鬼方人”。

隋唐时,丁零称为铁勒,已发展为一个庞大的部落群体,共有41部。唐朝有一名著名的大臣叫“狄仁杰”,他是南归的丁零人后裔。

有看官读到这里,问老郭:难道仅凭“丁零”和“狄”发音相近,你就说丁零人就是狄人吗?

还真不是。

苏联人组织考古队,对生活在贝加尔湖畔的丁零人活动过的地方,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在丁零人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有陶鼎、陶鬲、青铜刀、青铜战斧,这些器物,特别是刀、陶器的装饰,都在安阳出土的文物上找到了原型。这些文物在卜拉苏克村发现的,被称作“卡拉苏克文化”。苏联学家承认,卡拉苏克文化与中国的殷商文化有着特别紧密的关系,他们给出了“卜拉苏克文化渊源于商文化”的结论。

延伸阅读:老郭专栏

中国人为什么拿筷子吃饭?

陕北的信天游是古代少数民族留下来的精华?

大夏河:华夏文明的起源,黄帝从这里走向了陕北

中国人在海外建了共和国,立国107年,乾隆没有接受这个华人国家

他改进劈山炮,63岁抬棺出征,对中国领土贡献很大

中国为什么北方阿尔泰化,南方华夏化?

黄帝、炎帝、蚩尤?中国人的祖先到底是谁?

中国人什么时间开始叫“爸爸”和“妈妈”的?

狄人是黄帝的子孙?狄人:别看我粗鲁,我也是炎黄子孙

黄帝的子孙本来叫作“夏人”,为什么到了商周时被称为“狄人”?

在陕北,一些战争词汇融入陕北方言,时至今日还时时吊在老农嘴上

人为什么喜欢喝酒?陕北人说“喝酒为醉,放货为利”,道出了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