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韦应物风雨秋夕念山中故人,是否透露出向往隐逸山水的生活?

本文乃“我是一颗小小草11”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喜欢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

本文乃“我是一颗小小草11”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喜欢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因为诗作冲淡平和而又古雅冷寂的文字,更是因为诗作表现出来的风雨相慰的友情和啸做山林的逸致。全诗是这样写的:“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洞底来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滿空山,何处寻行迹?”诗人本在朝中做官,忙于公务,安享富贵,生活风光体面,舒心惬意,可是一到秋风瑟瑟、寒气逼人的时节,便想到自己隐居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想给他送去一飘酒,好让他在这凄风苦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首联拈出“郡斋”与“山中”,暗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山林

“那斋”令人想起奔波忙碌、劳心劳力的宦海生涯,“山中”自然引发人们对徜祥山水、寄情自然的隐士生活的联想,两相对照,则友人的身份、性情、神姿、风采,宛然可睹。称朋友为“山中客“而不是“山中人”,可见友人云游山林,逍遥自在,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潇洒疏放。“忽念”字面看来有点突然,可是它的发生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郡斋冷”,天气一变冷,诗人马上就想到自己的朋友,牵挂、关心、担忧,尽在一“念”之中。这份友情,时时刻刻禁绕诗人心间,只要外界有一点什么风吹草动的变化,诗人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友人来。

风吹草动

住隔两地而牵挂相连,惺惺相惜;形为两人而心意相通,融为一体。“一瓢酒”在漫天风雨中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它代表一颗心,一颗抚慰孤寂、温暖寒冷的心,像金子一样闪光,像月亮一样纯洁。而且,“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这种想法流自心底,自然而然,没有半点虚假,不是官场应酬的装模作样,不是心怀功利的阿谀奉承。友人隐居在全椒山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闲云野鹤一般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诗人以特写镜头描写了他的日常生活:到山谷沟壑打柴,在茅棚草舍煮石,无人搅扰,无意尘世,与世隔绝,独来独往,徜徉山林,心通天地。

茅棚草舍

在常人看来,未免太过孤独、冷清,太过艰苦、贫寒,可在友人看来,却是乐山乐水,适性适情,怡神恰志,快活赛过神仙!“煮白石”是道士炼丹服食的一种方式,据晋葛洪《神仙传》记载,道家有“煮白石英法”,即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燕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熬煮。这种活动暗示了诗人的朋友想炼丹成仙、长生不老的生活追求。显然,和韦应物不一样,他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高人逸士。诗人想去看望自己的朋友,但在这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又想到,“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秋风瑟瑟,落木萧萧,哪里去寻找友人的踪迹呢?

山泉水

虽然有路径难辨的迷惘,有不遇友人的惆怅,还有空山冷雨的寒凉,但是我们可以推测,诗人对朋友的行踪去向是了如指掌的,道士寄居山林,行无踪影,住无定址,他已与山林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分子,以凡俗的眼光和尘世的标准怎么找得到他呢?空山茫茫、行迹全无的冷寂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山中客远离尘嚣、啸傲山林的酒脱不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钟情山水、向往隐逸的心志追求。由此想到,贾岛《访隐者不遇》写朋友的去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道士寄居山林,行无踪影

隐者除了具有醉卧松云、静听林泉的神秘风姿外,还有一点悬壶济世、用心尘俗的味道。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写朋友的去向:“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借西邻之口,交代了友人游山玩水、兴尽而归的生活,友人也是一位不念尘事、远离官场的高人。贾岛的朋友和皎然的朋友,虽然不见踪影,但给诗人还是留下了一座空山,一团迷雾。相对而言,韦应物的道士朋友则更神秘,只留下满山空林和满地落叶,连一点影子、一点线索都没有,难怪诗人困惑,到哪里去寻找呢?

满地落叶

《寄全椒山中道士》给我们描绘了一种神秘莫测而又冷峭幽独的隐士生活,我们看到了,游离于滚滚红尘之外,深山老林之中,有一种人孤独而骄傲地生活着,山林就是他们的家,自由就是他们的魂;我们还看到,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置身荒寒苦寂之境,有一种人温馨而又快乐地生活着,友爱是他们的心跳,挂念是他们的温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