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刘瑾曾在石景山修了一座庙,考古专家看过后,说:这是造反的证据

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可以算是个传奇人物。本是一名死刑犯,却因缘巧合,摇身一变,入宫当了太监,经过数次升迁,成为大明

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可以算是个传奇人物。本是一名死刑犯,却因缘巧合,摇身一变,入宫当了太监,经过数次升迁,成为大明王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势炙手可热。可是,这个皇帝身边的红人,最终难逃被处死的命运。有意思的是,随着刘瑾命运的结束,他曾经修建的一座庙也被关闭了。这是为什么?庙里难道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吗?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明朝正德年间,刘瑾得势之后,权势一度达到了顶点,在专权的同时,刘瑾先与马永成,高凤等人一起,被称为“八虎” 可以说是坏事做尽,绝无低线。时人还称明武宗为“坐皇帝”,同时称刘瑾为“立皇帝”。虽然,朝廷中有节气的大臣屡次弹劾,却始终不倒。

直到正德五年,御史杨一清,利用太监张永向武宗揭露刘瑾十七条大罪。随后,在李东阳的帮助下,明武宗最终对刘瑾动了杀心。第二天,武宗亲自去抄刘瑾的家。一抄不要紧,不仅抄出金银数百万两,武宗还亲眼看到了刘瑾家中藏的私刻的印玺,平天冠,衮龙袍,金龙盔甲,大量的弓弩等兵器。在古代,这些东西只有皇帝才有资格拥有。最重要的是,在刘瑾不离手的那把扇子里,竟然发现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直到这时,武宗才相信:“这个奴才果然要反!”

刘瑾的最终结局,是凌迟处死。可是,他曾经修建的一座庙也随即被关闭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刘瑾修建的这座庙,位于今天的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东部。庙的前身,是唐代的一座古刹。到了正德年间,刘瑾在原有古刹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扩建,最终建成了一座座北朝南,占地面积达19000平方米,古树参天,格局完整的大型庙宇。为了表示对武宗的忠心,刘瑾还特意请武宗题写了庙名--承恩禅寺。

就在帝都的旁边,又是在古庙的基础之上,还请皇帝专门起了名字。看上去,一切都再正常不过了。那为什么被关闭了呢?事实真的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吗?

现代的考古专家对承恩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研究,发现承恩寺绝不仅仅是一座寺庙那么简单。

第一点,承恩寺有角楼,而且四角各有一个,这也算正常。但是,承恩寺的角楼却不是普通的角楼,而是特意用石砌的碉楼。碉楼外侧有射箭孔,顶层有瞭望孔。此外,专家还发现,这四个碉楼之间,还有地道互相联通,不仅可以藏兵,还可以随时调配兵力。很明显,砌楼的目的是为了防御,甚至是战争。

第二点,在承恩寺的中后院,还有一个宽阔的操场。操场面积不小,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寺庙的僧侣,甚至是信徒使用,都显得过大。所以,其真实的用意,很可能是用来练兵之用。

第三点,承恩寺还明显被分成东西两部分,其中的西半部还算正常具有寺庙的礼佛功能。而寺庙的东半部分,供的却是关公。关公是“武圣人”,在明朝,通常的军队所在地,都会供奉关公。

最后一点,就是承恩寺的所在地叫模式口。在唐代时,这里并不重要。到了明朝,模式口却是由西山进入北京平原的重要通道,承恩寺就建在这样一个咽喉重地,说它有军事目的,一点都不为过。

再结合当年对承恩寺流传的三不: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很明显,在当年,承恩寺绝对是一个打着寺庙幌子,刘瑾建立的军事基地。庆幸的是,直到刘瑾被捕,他的军事基地也没用上,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