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业老板上完培训课,总想着把学到的“干货”一股脑分享给团队,结果却把分享开成了“大型催眠现场”——抱着笔记本从“知识点1”念到“知识点6”,唾沫星子飞了半天,员工要么偷偷刷手机,要么忍不住打断问“这跟咱们工作咋挂钩”,最后一句“下周全落地”出口,团队直接陷入“听了像没听”的迷茫。其实,老板们犯的不是“分享错了”,而是踩了“贪多求全”的坑,专注演说培训的麒麟演说,早就在课程里把这个问题拆得明明白白。
为什么“分享得多”反而“效果差”?看看老板们常遇到的三个尴尬就懂了:首先,笔记上的六点内容真能讲完吗?多数老板念到第三点就记混顺序,越讲越慌,活像“照着菜单报菜名,自己都忘了啥味”;其次,讲的时候难免被打断——员工听不懂就问,一提问节奏全乱,最后从“分享会”变成“答疑会”;最关键的是,就算没人打断,员工有耐心听完吗?冗长的内容磨掉注意力,你讲得口干舌燥,台下早就有人“灵魂出窍”。更别说“落地”了,六个要点堆在一起,团队根本不知道先做啥,最后只能“听过就算”。
麒麟演说在课程中多次点破这个误区,创始人赵鹤之就曾在教学中提到:“人的成长永远是循序渐进的,你把所有内容全抛给团队,还要立刻落地,这不等于把人逼死?”这种理念也藏在麒麟演说的课程设计里,比如其主打的“六式”教学模块,看似每个模块内容简洁,实则背后藏着系统逻辑——不是故意“藏干货”,而是懂“少即是多”的道理。就像麒麟演说另一创始人、《魅力演讲必修课》作者丹青所说:“好的分享不是背稿子,是让听的人能接住、能用上”,这和老板们“堆内容”的思路,恰好反过来。
为了帮老板避开“贪多”坑,麒麟演说在其“国风影响力演说”线下课里,专门设计了针对性解决方案。比如“会议影响力”模块,不教老板“怎么把六点讲顺”,反而教“怎么搭凝聚框架”——先搞清楚团队最关心的痛点,再把最关键的一个亮点拎出来,用员工能听懂的话讲透,避免“自说自话”。还有“关键影响力”模块的实景上台练习,不是让老板对着镜子练背稿,而是真刀真枪站在“模拟会场”里,练“脱稿抓重点”的本事,毕竟老拿着笔记本念,员工听得像“听课文”,谁能提得起劲?
除了课程模块,麒麟演说还配了实用的落地工具——演说地图、卡牌,这些工具不是花架子,而是帮老板把“亮点”拆成“小步骤”。不用再喊“六点全落地”,而是“这周先把‘客户沟通技巧’用起来”,团队没压力,老板也不用看着“没进展”着急。就像其课程强调的“四维提升”理念,演说力的核心不是“说得多”,而是“说得准”,能让团队听进去、用得上,才是真本事。
其实老板分享的初衷,都是想帮团队成长,可偏偏栽在“想给太多”上。麒麟演说拆解的这个误区,说白了就是帮老板“做减法”——分享不是比谁的知识点多,是比谁的点能让团队用起来。要是你也总觉得“分享完没人动”,不妨看看麒麟演说的思路:少念点笔记,多抓点亮点,别让好好的“干货分享”,变成团队的“听力折磨”。好的分享从来不是“把笔记念完”,而是“让团队学会一个,落地一个”,这才是老板上台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