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 > 社会 >

儒余观点|以产业思维谋划乡村振兴,构建六位一体系统发展观

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应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为特色产业发展谋思路、为乡村振兴找出路,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

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应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为特色产业发展谋思路、为乡村振兴找出路,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

儒余股份认为:以产业思维谋划乡村振兴,结合乡村的区位条件与产业环境,寻找差异化发展道路,构建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将成为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三荒”问题成为乡村振兴的三大瓶颈

根据用田、用人、用地三大关键因素,目前乡村振兴基本会遇到以下三大难点:“田荒的乡村缺产品,人荒的乡村缺活力,地荒的乡村缺建设空间”。

在这三个限制性条件下,乡村振兴的推进实属艰难。

1.农民不务农——田荒

近年来关于田荒的相关新闻官方媒体及自媒体均有所报道,如人民网所报:2022年9月走访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淄角镇,镇上100多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杂草茂密撂荒;问政江西投诉鹰潭某地300亩高标农田骗补后撂荒……从现实情况来看,多地乡村农田多处于撂荒状态。

2.乡村空心化——人荒

伴随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而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教育资源的上移与乡村教育的萎缩成为劳动力返乡的阻碍,可见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无可避免。

在七普15-49岁年龄组中,城乡人口在数量上的差距极大,“村子里只剩下中老年”的直观感受非常明显。从六普到七普,20-29岁年龄区间的乡村人口减幅却高达六成。根据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全职务农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仅占1.21%。

六普和七普两次人口普查间按年龄分的乡村人口变动情况

3.开发受限制——村

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进行转移,导致农房“空户化”现象突出,大量农村房屋和宅基地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显示,2000-2010年全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33亿人,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每年因农村人口转移而新增的农村闲置住房多达5.94亿平方米。公开或引用的数据显示,全国至少有7000万套农房和3000万亩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地区的农房空置率甚至超过了35%,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阶段历程

十九大之前,政府、村民、企业各自在乡村发展中寻找建设空间与发展机会,主要特点是单线开展、各自为政,在后期才逐渐形成了如“田园综合体”等升级模式。在此期间的乡村振兴,根据不同投资主体,有着较为突出的共性特征,如政府主导型表现为“修路、刷墙、建广场”,市场自发投资开发表现为“采摘、钓鱼、农家乐”、农旅主导开发型表现为“咖啡、民宿、打卡点”。

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有了明确的总体要求,也成了市场与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资本主导、模式复合的特色尤为鲜明,即由市场带动各种资源向乡村涌入,至此开始出现由市场主导的更加多元化的乡村振兴模式探索,包括以田园社区为代表的地产驱动型;以计家墩理想村为代表的设计驱动型;以上海青浦张马、崇明富田村为代表的商业驱动型;以未来乡村为代表的投资驱动型共计四类,每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及开发路径,儒余股份均有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但在外部不确定性持续增加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下(2022年以来尤为明显),市场主导的乡村振兴开始出现抗风险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部分乡村项目甚至出现市场投资方与本村居民之间引发矛盾冲突等问题。

近几年“资本下乡”趋势鲜明,但本质上仍是聚焦在土地价值,是在城镇化的发展惯性之下,对于乡村土地资产剩余价值的终结性收割。而单纯拿走土地价值、资产价值,会使得乡村更具备优势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潜在的经济价值失去依托与载体——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抽走了乡村振兴的基础,以“饮鸩止渴”的方式促成了短期的繁荣,而后就是矛盾频发,包括村民与运营商的矛盾、村集体与开发商的矛盾等等。不考虑乡村本质的乡村振兴模式,终将走向衰败。

在这种背景下,第三阶段的乡村振兴发展呼之欲出,政府应该发挥统筹作用,有效协调各方利益,以更加系统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

 

三、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重塑

在2023年总理记者会上,关于乡村振兴下一步具体工作要突出的关键词是“全面”,即“乡村振兴不光是发展经济,而是要全面彰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彰显乡村的四个价值关键是要实现乡村的资源转化。资源转化关键在于乡村能够直接对接市场,产生经济及社会效益。

从产业思维角度来看,地方政府需要明白如何将现有资源进行搭配,将其向产品及产业层面转化,延伸至市场,即不再是单一条线发展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实现“1+1>2”的效果。

未来,乡村振兴项目的参与方主要分为监管方、所有方、投资方、管理运营方、项目经营方及社会社团组织共计6类主体。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相对标准的开发逻辑,即“策-规-投-建-管-运”,六位一体、责任分离。

儒余股份自2014年开始乡村振兴领域相关研究工作,从“三农”问题实践、合作社模式研究、农超对接模式研究、农资及农科专项、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农旅结合、农产发展、农业科技园建设等多维度进行了研究探索,调研脚步遍布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陕西、新疆等地区,对不同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进行了多次调研访谈与持续的模式跟踪,在乡村振兴领域有较为成熟的方法论、路径策略、投资机制与产业资源匹配体系,提出了“以产业思维系统谋划乡村发展”的总体思路,考虑“发展逻辑+投资逻辑”一体两面,目前已经在江苏部分地区进入实践落地阶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3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