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内唯一一本以诗歌为主题编写的日历,这里面有公司白领、快递小哥、矿井工人、农民兄弟等普通诗人的诗作。365天,每一天都沉浸在诗意生活里。就在10月1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编写、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2020天天诗历》,在北京小众书坊首发面世与读者见面。
霍俊明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天天诗历》作为国内唯一一本以诗歌为主题编写的日历,目前已连续5年推出。在一年间,每天推出一位诗人的诗作,同时配发作者的照片和简历。“我们提前半年,通过电子邮箱征集稿件诗篇,从3500多首诗词里挑选了365首,编辑出版在这天天日历上。”
另据霍俊明透露,《天天诗历》入选的都是普通的诗歌写作者创作的新诗,这些作者涉及到全国各省、社会各领域不同职业的写作人群,通过《天天诗历》这个平台,这些不被社会大众所了解的现代诗作者创作的作品面向更多的普通读者,更接地气,使读者很容易感受到现今普通诗人的创作理念和个人体验与想象方式,从而了解到国内现代诗歌的发展状况。
“我们在选诗的时候,杜绝假大空。更多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及对诗意美感的追求。比如,有京东快递小哥写的诗歌,反映他常年奔波在路上的心路历程,还有矿井诗人,对井下生活的描写。”霍俊明说道,这些朴实无华的作品来源于基层生活,有光芒有也阴影 ,内容真实感人,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诗歌话语方式的有力保证,也意味着目前国内现代诗歌创作者人群基数和作品质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天的活动现场,选择诵读分享的诗歌,都是按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新年的第一天”,“传统民俗的24节气”和一年内重要的时间节点节日等,体现出诗歌、人和时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内蒙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坐4个小时大巴车赶到北京的武雷公告诉北青报记者,《天天诗历》上收录的他的这首作品是他去年9月间创作的,当时开着卡车穿行于乡间路上,忽然想起江非兄,便把车停于路旁,走进小树林,坐在那儿写出来的。
武雷公以前是一名矿井工人,他把诗歌当作自己的一种信仰。写了10多年的诗歌。这次来北京参加《天天诗历》首发式,就是想来感受一下国内诗歌文化圈的氛围,通过参与活动,他发觉现代诗歌创作正逐渐走向大众化。对此他很高兴,这增强了他今后继续创作诗歌的信心。
中作协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朗诵诗歌《立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