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 > 国内 >

甘肃古建筑丨​秦安文庙

秦安文庙位于秦安县城中心,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历元、明、清三代和民国时期不断重建和维修,占地面积3200平

秦安文庙位于秦安县城中心,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历元、明、清三代和民国时期不断重建和维修,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曾是天水地区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崇圣尊孔之地。2003 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大德元年(1297 年),秦安县尹杨宗在其原址重建;至正元年(1341 年),从仕郎秦州秦安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王思聪又重建。明洪武初年在原址上重修,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相继加修,嘉靖十四年(1535 年)时已修建有敬一厅、明伦堂、穷理堂、主敬斋、学舍、仪门、训导宅、教喻宅、棂星门等,占地面积“广二十有一丈有二尺,长三十有四丈”。后在隆庆、万历年间又维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 年)增修。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秦安发生大地震,文庙遭破坏。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全面修复。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嘉庆八年(1803 年)进行维修扩建。道光十五年(1835 年),江西于都人严长宦重修东西坊、圣贤尊像和棂星门。至道光十八年(1838 年)时,文庙建筑规模达到鼎盛,形成前庙后学的基本格局,道光《秦安县志》记载,重建后的文庙“广二十有一丈,长三十有四丈,有明伦堂五楹、钟鼓楼、尊经阁、崇圣祠三楹、大成殿五楹,阶下有古柏二株。东西庑各七楹,为祭器库、乐器库。有戟门和泮池,泮池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棂星门前有照墙,照墙前左右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牌坊,照墙外还有云路坊、仪门、训导宅、凤凰池坊、忠义祠、节孝祠、大门等建筑。光绪年间也进行过维修。原大成殿内设神龛,龛内有孔子、四配和十哲塑像。民国八年(1919 年)进行小规模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庙先后被秦安县兵役局、秦安县财政局、秦安县水电局、秦安县二中占用,对原建筑格局、建筑形制改动较大。

大成殿建于台基之上,面阔五间(14 米), 进深四间(10 米),单檐歇山顶,收山、出檐较深。屋面覆盖琉璃筒板瓦,正脊、重脊和戗脊用雕花脊筒子砌成,饰龙、凤、牡丹、菊等,正脊两端置龙吻,龙尾上附一卷体子龙。瓦当雕饰双凤或饕餮纹,滴水饰卷草纹。内外梁枋构件均施彩画。两梢间槛墙嵌琉璃烧制的盘龙图。殿内脊檩下有“皇明嘉靖四十二年春正月吉秦安县知县石阡府戴鹏重修”题记。梁架结构,斗栱形制、彩画保留明代建筑特征。2004年落架维修。2006年恢复大成殿内孔子泥塑像。

东西庑及名宦祠、乡贤祠位于大成殿前方左右,20 世纪70 年代被拆除改建。2004年按原貌复建了名宦祠、乡贤祠,各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建筑形式一致,山墙均用红砖砌筑。东西庑仍未恢复。

大成门,今人误以为是崇圣祠。现存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式顶,外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栱。大部分构件为清代维修所加。屋脊作清水脊,瓦顶作干槎瓦。室内梁架上残存清代墨线旋子彩画。西次间后襻间枋下有木板题记。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甘肃省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甘政发 [2009]3 号),秦安文庙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为:“东至县二中教学楼山墙西 11 米处,南至县二中操场北墙,西至县图书馆办公楼,北至县人行办公楼以北 22 米处;建控地带为保护范围外50米以内。”

(甘肃省文物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4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