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如此的悲天悯人

在一个茅屋被萧瑟的秋风吹破,而又雪上加霜,偏逢连夜大雨,此时风雨交加,何时才能天亮?此时诗人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发出来

在一个茅屋被萧瑟的秋风吹破,而又雪上加霜,偏逢连夜大雨,此时风雨交加,何时才能天亮?此时诗人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发出来自内心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每当我读到这句诗,内心油然的升起莫名的感觉,诗中磅礴的气势奔涌而出,诗人身处绝地,依然不改初心,哪怕处于生活的痛苦艰辛中,依然从中迸发出来火热的希望。

有一位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曾经说过:任何一位诗人不会仅靠自己或者描写自己而伟大,无论是生活的痛苦或者幸福。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的痛苦与幸福的根源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去,成为社会、时代与人类的发言人,他为整个时代代言。在这首诗中,杜甫并没有孤立的描述自己的痛苦,外在的苦已经很苦了。咆哮的秋分,怒吼着将自己的好不容易建好的茅草屋的茅草掀起,但是掀起还是不够的,秋风裹挟着它们去了很远的地方,渡河之后撒在了郊区的地面,已经没有再捡回来的可能了,可惜部分落在地面的可以捡回来的,也被其他的村子里的孩子欺负我年老,当着我的面将它们抢走了,我费劲口舌也没有叫住,只能回家拄着拐杖一声长叹。不久之后,风住了,天也变黑了。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盖了太多年的的被子像铁一样冰冷,没有丝毫保暖的意义,而家人也是跟着自己挨冻受困。但是诗人并不是局限于描写自己贫困的生活,而是将眼光直接过渡到整个社会,怎么样才能够有千万间广厦呢?能够使天下所有的寒士都感到生活的美好,在风雨之中也可以不被吹散安稳如山。由衷的感叹,就算只有我自己居住在这么破的环境中,我也感到心满意足。诗人博大的胸襟,奔放的热情由此展开,哪怕生活的不如意依然不能减少诗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家国情怀与崇高理想。句句写实,忧国忧民的诗圣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身北方的大家族,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少年的时候,喜欢到处游历,还曾在洛阳遇到了赐金放还的李白,相约同游。二人有着深厚的友谊,谈诗论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别后,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旅游生活,回到了长安。生活在一个盛世转衰的时期,仕途并不顺畅,早期充满人生抱负和理想,他到长安参加了玄宗昭告天下的“通一艺者”的考试,但是这场考试本身就是一个闹剧,所以参加的士子无一例外,全部落选。在科举无望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得不改走权贵门路,多方走动但是并没有收获什么好消息,郁郁不得志,在长安过着失意的生活,甚至小儿子都因为生活贫困饿死了,真是生活窘迫。

而后经历了安史之乱动荡不安的时期,在一个一封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杜甫颠沛流离,见识了社会最底层的黑暗,见识了战乱带给底层百姓无穷无尽的灾难。在这个战火不熄的年代,他的诗沉郁顿挫、悲歌慷慨,忧国忧民是主要的思想,寄意深远,悲天悯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时代都会有杰出之人,每个国家都会出现一些文坛巨匠,来形成、固定某种语言或者文学形式的使用规范,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不同的形式。比如莎士比亚对于英语,塞万提斯对于西班牙语。诗歌则是大唐展现给世界最骄傲的语言形式,初唐四杰可以说是近体诗的开拓者,而后面的李白王昌龄绝句方面可以说是做到了顶峰,那么杜甫就是律诗的一代宗师。出于历史的原因,最初杜甫的诗并不出名,后来白居易最早采用积极的评价来推广杜甫的观点,后来逐渐的有更多的人来反对批驳李杜,捍卫杜甫的地位。

直至宋代以后,杜甫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诗主要创作在安史之乱之时,时代的艰辛、浓浓的爱国情怀,在宋代饱受异族欺凌、百姓困苦不堪,战事纷起的时候,诗作情怀达到了空前的共鸣,因此在此时的杜甫,掀起一股学习杜甫的浪潮,其七言律诗的形式也成为写诗的典范,后世逐渐的将政治题材加入了诗中。因此,后人评价杜甫为“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作为一位诗作风格集古之大成者,杜甫诗中可以看到汉魏的浑朴古雅以及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又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的风格和内容将唐诗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后人每每提到杜甫,皆是一种肃然起敬的心态,不愧为“圣人“。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所有人只会歌唱盛世华年,大行谄媚之事,而敢于用诗句去记录破碎的河山,颠沛流离的百姓,这需要最大的勇气。身处黑暗,但是心中永远是阳光。这是一种多大的胸襟,即使自己潦倒依然愿意受冻挨饿死亦足,但宁愿天下所有的人过得好,这种浩然正气,使杜甫成为当之无愧的“诗圣”。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在这种时候还会想着天下百姓。

神、仙、佛,都不会在人间的的,而圣永远在人间行走,体察人间百态与百姓疾苦。当行走在人间,将一件平凡的事情坚持做,便高尚了,做的平凡的事情多了,那便是圣了,杜甫担得起这个评价。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圣人无名。“圣"只永远存在于平凡之中,而人们不会看到。只有经过历史的考验,才是心目中的“圣”。人生之路,杜甫告诉我,慢些慢些,等一等那些人。回头望去,有你,有我,有众生。

世间有太多的有才之士,才华横溢,惊艳了岁月,但是未必有苦难经历。而经历苦难,却未必可以妙笔生花。倘若恰巧有位文人同时历经山河之变,人世万苦,而又有惊世才华,却未必有老杜这颗悲恸千古的圣心。虽有惊世才华,他的诗语言朴实,内容多数围绕民间疾苦,所展现出的圣人悲天悯人的境界,因此才有了这位独一无二的“诗圣”。

以诗记史

杜甫之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穷困潦倒,忧愁困苦,郁郁不得志,又生在国破烽火连天的岁月,他的诗中更多的不是自己,而是苍生,杜甫为芸芸众生代言。他生活的盛唐转衰的年代,在安史之乱的时候,诗人恰逢被贬,途经新安、潼关、石壕,百姓无法生存,诗人所见所闻,如实的写出了战乱对百姓的伤害,留下了“三吏”“三别”等著名的诗篇,甚至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缺。他的诗高于一般诗人,直入人心,立足生活,以“沉郁顿挫”四字可以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而沉郁是作品的主格调,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杜甫作品因而被后人评价为描述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的诗内含丰富的社会现实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异常鲜明的政治倾向,所描述的正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画面和历史时代的转变过程,因而他的作品是时代的描写,当之无愧的“诗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为千古绝唱

诗人情真意切,反应了自己的困窘现状,社会整体的贫困,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写出了自己的苦,周围之人的苦,战乱带给所有人的苦,而朝廷根本没有时间管他们,覆巢之下无完卵,唯有一声叹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通过自己的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状态,可以推测社会现状,别人的生活状态大抵如此,“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此时屋内到处漏雨水,到处都是湿的,经历安史之乱的他本来就夜里容易睡不着,怎么可能只有他自己这样呢?诗人忧国忧民,将自己与天下之人的情况结合起来,推己及人,将国家的命运考虑进来,虽然自己的生活窘迫,困窘不堪,依然是希望天下寒士有遮风挡雨的住所,哪怕只有自己的茅草屋破旧,冻死都值得。杜甫深入民心,他的忧国忧民与范仲淹不谋而合,将天下之人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前面,等天下之人都感到快乐,那么自己就是快乐的,同样是将家国情怀放在自身前面,以天下为己任,真挚的情感,广阔的胸襟,令人佩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千古绝唱,诗人认为“士”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了一辈子,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依然想到了众生,他的眼里从来不是自己,而是天下苍生,诗中包含着诗人广阔的胸怀以及社会担当,情怀感人肺腑,每每读之,热泪盈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