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中国传统村落——北京黄岭西村

“斋堂黄岭西,古村山后藏。”因黄岭西村地处太行山余脉,村落周围群山环绕,故有此说。黄岭西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境内。

“斋堂黄岭西,古村山后藏。”因黄岭西村地处太行山余脉,村落周围群山环绕,故有此说。

黄岭西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境内。村庄周围群山环抱,具体选址在三条山岭包围的沟谷地带,谷底有泄洪河道穿过。泄洪河道将三条山岭分隔开,使之相互独立,村落分别依靠山岭、沿山麓地带展开,其中凤山是村字依凭的主要山体,周围还拱列9个山头,当地人称这种环境格局为“九龙朝一凤”,并相信这是福佑村落发展的风水吉地。

村落依山面北的选址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民居建筑的南向采光,半围合的群山环绕空间使村落微气候温度调节处于最佳水平,巧借西高东低的地形走势设置排水体系,使处于沟谷地带的村落主路承担村落的主要泄洪职能。

黄岭西村整体格局清晰,分为三部分。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内主干道,将村子各部分联系起来。每部分的建筑以台地形式分层布置,内部设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的次干道联系各层台地,并与主干道联系。各层台地的建筑均沿等高线横向布置,单个建筑院落则在进深方向垂直等高线布置,形成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展开的山地村落风貌。在村落西侧与北侧分别有菩萨庙和灵泉庵,作为公共建筑,它们所在地势较高,成为村内的两个制高点。

黄岭西村四面环绕青山,自然幽静,村落周围有“一亩十三堰”的梯田和“九龙朝一凤”的风水以及空山、燕窝石塘等地质奇观。空山是一座地壳剧烈活动造就的一座石质山体,顶部平平,但又有很多不规则裂缝。裂缝上小下大,古称空山,上部狭窄可夹住一头牛,下部较宽可供牲驮穿行,各裂缝想通,入内如进迷宫。

据村中老人口述,曹、王二姓始祖当在明代万历年间 (1573-1620)到黄岭西村,守墓之余,二人垦荒挖煤,后成家立业,慢慢繁衍成村。因村子位于贾家祖坟地黄岭之西,遂得名“黄岭西”。黄岭西,顾名思义,地处黄岭之西,明万历年间《宛署杂记》中记有:“黄岭,在县西二百余里……出水火炭(即煤)”黄岭西村名,始见于清《康熙宛平县志》。就是说,成村年代不晚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清代,因临近交通便捷的京西古道,这里一度成为商业繁荣的商品交易地之一,加之村子出产煤炭,村子处于稳定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灵泉庵、财主院等重要建筑也均于这一时期兴建。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外地与北京的交通往来不再依赖京西古道,因此古道商业逐渐没落,黄岭西村转而成为农业村。由于处于山地,土地资源贫乏,农作物的产量较低,黄岭西村迅速走向衰落。1939年,日本侵略者由涿鹿进犯斋堂地区,其中一支入侵黄岭西村,杀害多位村民,烧毁、毁坏民居多处。村落格局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周边公路交通的改善,村子重新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近年来,随着京西传统村落旅游的持续发展,陆续有外迁的居民返回村子,翻新旧宅或修建新居,村中的主要道路也修葺一新,黄岭西村又迎来了转型发展的良机。

由于各方面原因,村内至今保存有100余处古民居建筑,古寺庙灵泉庵保存完好,菩萨庙、龙王庙和清泰寺遗址犹存,原有的五道庙、九龙庙、山神庙已经不在。除上述传统村落古建筑外,黄岭西村还有着鲜艳的红色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出过“黄岭西排”,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时期,有19位烈士为国捐躯,今又以“红歌唱响黄岭西”成为京西旅游的亮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