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清廷立太子为什么从不“光明正大”?

在康熙十四年间,当时正处于平定三藩战争时期。在纷杂的军中事务中,康熙帝正在准备着另外一件关于国家安定长治久安的大事。14

在康熙十四年间,当时正处于平定三藩战争时期。在纷杂的军中事务中,康熙帝正在准备着另外一件关于国家安定长治久安的大事。14年的六月份,康熙帝下诏礼部册封太子来满足大臣们的期望以及平定民心,于是刚刚两周岁的元诏被封为皇太子。康熙帝皇帝在最危急的时刻册封太子。他的理由就是让权力回到原来的轨道程序中,同时也可以排除在此过程的很多弊端。

康熙皇帝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巩固皇权加强统治,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失败。随着太子的成长,太子周围也聚集了一批党羽。与此同时满汉群臣的矛盾也矛盾被拉大,对皇帝十分不利结果导致太子被废除。因为皇子周围结党营私,窥视朝政,康熙帝心力憔悴,再也不轻易的说出立太子这件事情。康熙帝对待立太子这件事上很是消极,进而导致了在康熙帝死后,没有设立太子,政局一度很不稳定。

一、建立制度的困难重重和政治斗争问题

在康熙时期。立太子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皇子与王公之间,大臣之间都相互勾结,并且严重危害到了皇权的稳定。康熙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生活,观测形势后,果断出击。在康熙四十二年将索额图收押,直到索额图病死。索额图是康熙皇帝身边的人,在鳌拜被消灭后他更加被重用,被授予了一系列官职。最初,索额图对康熙帝在巩固皇权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后期与太子一处后,结党营私对皇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终被康熙帝的所软禁。

康熙帝无法容忍他的这一行为,在他死后康熙帝更不念他以前的功劳,依旧在大臣面前说他是第一罪人。在雍正皇帝即位后,立即推行了秘密建储制度。在雍正正元年八月十七日这天,雍正皇帝诏见满朝文武大臣,在他看来,自己的皇子都年幼,建储这件事情事关重大,必须小心,雍正帝决定将立太子的密旨藏到御书房的匾后面,以备不时之需。

二、秘密建储制度的确立及其渐变过程

雍正皇帝认为太子不可不立,但是也不能昭告天下。雍正皇帝深思熟虑后便确立了这个秘密建储制度,就是决定将写了储君名字的圣旨藏到乾清宫的匾额后面。他的这一个制度显然是成功的,而且在十三年后,十分顺利的转接了皇位。但是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因其被儒家思想文化所熏陶,秘密建储制度只需要批判的继承,因为这个制度属于前代遗产。所以在乾隆元年时昭告天下大臣遵守先皇方法,皇帝要亲自书写确立太子人选的密旨,并将密旨藏在光明正大的牌匾之后。

但是乾隆帝认为秘密建储制度只是为了加强皇权,并不能造福后代子孙。乾隆皇帝认为等到以后太子年纪大了之后,见识增加,有志又有谋略,没有骄奢淫逸,再昭告天下。因此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颇深,并将立太子看作是一种完美政治。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病逝,乾隆皇帝悲痛欲绝,再加上其他事情影响,导致了他的性格大变,君臣关系紧急,是乾隆皇帝继位后的一次意义重大调整。

在此事影响下,乾隆帝立太子也开始更倾向于保守。自古便有嫡长子继承制,乾隆皇帝也受此影响,但是他刚开始立的两位嫡长子为储君先后早逝。孝贤皇后的病逝,以及两个嫡子的早逝,让乾隆皇帝放弃了他的这种想法,而且十分的自责,常常埋怨反省自己。

三、秘密建储制度中思想的转变

乾隆皇帝王公大臣的关系重新审视,使得他对设立太子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在经历了孝贤皇后的去世,皇子的早逝以及其他臣子事件,乾隆皇帝感受到了政治上的压力与困难。他发现,大臣们不仅不能分担忧愁,甚至违背伦理道德。在大的灾难面前君臣理论和关系显得苍白无力,乾隆帝不但生气震惊,而且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以至于开始否定自己的言行。在统治观念上,他也放弃了当初的儒家思想,从而选择了强硬的态度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这些导致了立储制度的停滞不前。

在乾隆年近古稀之时,金从善冒死进谏乾隆皇帝明立太子,使得乾隆皇帝重新思考要明确秘密建储制度。于是他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并昭告天下以安抚民心。他认为立太子不一定要立嫡长子,并且列举了三大案例来表明自己的立贤不立长的观点。这一事件反映出了乾隆皇帝立太子的思想显然发生了以下两个变化。第一不再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并不把自己的失败推给上天,而是更加注重反省自己,意识到选太子一定要选更有才能的皇子,这样才能更好的去造福百姓,更好的去维持社会的安定。实际上,康熙,乾隆皇帝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废除,更好的加强秘密建储制度的秘密性。

四、秘密建储制度的完善

这个制度的动力主要源于皇权的逐步集中。在康熙和乾隆时期,建储制度的完善就是皇帝的权力逐步集中的过程。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想要强化皇权,就肯定忍受不了权力的分割,皇帝对于分权是无法容忍的。在康熙帝时,他多次废除太子。在雍正帝上位时,他便明令禁止官员与储君来往,这些都说明了皇帝对分权的无法容忍。按照清朝法律法规,上三旗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他们比下五旗更加尊贵,所以上三旗大臣必须以效忠皇帝为本分。

皇帝又对大臣的权力进行了打击和削弱,皇帝害怕他们与皇子进行结党营私。因此在这种强力的打压之下,王权得到了巩固与加强。由于秘密建储制度的执行,朝臣都在猜测未来的皇子是哪一位。也有不少大臣百般迎合,私下与皇子勾结。为了防止宗门斗争,皇帝对违反禁令的人进行了打击和严惩。但是明文规定却止不住这些结党营私的现象私下发生,还需要从根本来入手。要在皇子身上入手,禁止他们与大臣私交,这是清朝的家法家规,但是皇子们却不以为然,多次触犯。

于是乾隆更加注重书房师傅的品德优劣,在此之后又发布条文,对师生的行为进行了约束与规范书房内师生不允许交谈国家事务,不得以诗文来交流 害怕太子去结识党羽而不利于皇帝的集权统治。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实践,建储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明立到秘密建立太子,又加上当初的嫡长子继承制,秘密建储制度越发完的完善。他们三人的目的各不相同,侧重点也不相同,但是都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

其中康熙皇帝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其中的最高权利,这便是旗权,而雍正皇帝只是试图去解决储君结党营私的问题,乾隆皇帝是第一个秘密建立储君的皇帝乾隆。乾隆皇帝在社会舆论是反复说明,建立储君对社会国家的危害和好处。由此可以看出他早已明确了雍正秘密建立储君的好处,乾隆皇帝基于先前两位皇帝的总结,使得秘密建储制度更加完善,同时也加固了皇权,更加保证了最高统治权的顺利交接,有利于清朝的统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