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原创 人们常说民国四公子,那么大家知道“清末四公子”都是谁吗?

原标题:人们常说民国四公子,那么大家知道“清末四公子”都是谁吗?我们常听说民国四公子,那么你知道清末四公子吗?关于清末四

原标题:人们常说民国四公子,那么大家知道“清末四公子”都是谁吗?

我们常听说民国四公子,那么你知道清末四公子吗?关于清末四公子的人选,目前争议仍然较大,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和丁惠康四人,他们不仅均为朝廷重臣之子,而且学识极为出众,而且均曾大力推动维新变革,因而也称“维新四公子”。

陈三立

陈三立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10月23日,其父陈宝箴乃是清末维新派骨干之一,官至湖南巡抚,也是清末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陈三立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性格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光绪八年(1882年),陈三立参加乡试,因痛恨八股文,故而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宝琛对其才学颇为赏识,破例将其录为举人。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会试中第,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殿试,被录为中三甲第四十五名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但他旋即又弃职,此后长期随侍在父亲身边,为其推行新政出谋划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三立移居南京后不久父亲去世,陈三立此后无心仕途,清廷和袁世凯均曾试图邀其出仕,均被其拒绝,平日里只是散居于金陵青溪畔。或许是受父亲影响,陈三立对于创新变革极为上心,曾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也曾与李有芬创办江西铁路公司。

徐悲鸿绘的《陈散原像》

虽无心仕途,但陈三立对于家国大事仍然十分关心,“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他甚至曾在梦中喊出“杀日本人”之语,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他则与其断交并痛骂其“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陈三立拒绝逃难,并断然拒绝日军的招揽,最终绝食五日而亡,享年85岁。

谭嗣同

谭词同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其父为清末湖北巡抚、湖广总督谭继洵。谭词同自幼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而对传统的八股文风极为反感,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字,而且极为仰慕那些锄强扶弱的草莽英雄,曾与大刀王五结为挚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词同满怀忧愤,由此激发爱国情怀,开始提倡新学,呼吁变法,认为只有彻底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次年,谭嗣同入京与梁启超、翁同龢等人结交。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短暂入仕的谭嗣同重新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与总教习梁启超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并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谭词同(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决心变法,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下,谭嗣同于同年8月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和林旭、刘光弟、杨锐等人开始参与变法,然而不久后慈禧太后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谭嗣同得知消息后置自己安危于不顾,在营救光绪帝失败之后,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作最后的反抗,最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8日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吴保初

吴保初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其父为淮军将领、浙江提督吴长庆。与陈三立、谭嗣同一样,吴保初身为朝廷重臣之后,对于当时的国家形势也是深有感触,因而极为推崇维新改革,梁启超得以进入自强书局,还有吴保初的推荐之功。

吴保初之父吴长庆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鉴于清廷甲午战败之后遭受的屈辱,吴保初上《陈时事疏》,“以亡国之说,告之于皇上”,希望能够引起皇帝重视,进而“怵危亡”而“谋富强”,但却被刑部尚书刚毅压了下来,并未上报皇帝,吴保初得知之后,愤而引疾南归。结果,皇帝虽然没有受到这封奏疏,却被上海的报纸刊登了出来,结果吴保初就此成名。

戊戌变法爆发之后,吴保初不仅大力支持,而且发表文章痛论阻挠新法之害。变法失败,谭嗣同等人就义之后,他又写《哭六君子》诗并“为亡人讼冤”。此后,他不仅公然上疏支持光绪帝变法,要求归政于光绪帝,而且多次给袁世凯写信劝其“行桓文之事”。

吴保初的女婿章士钊

吴保初虽然不在朝中任职,但却始终不顾安危、力所能及的推动国家改革,他不仅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持联系,而且与章太炎等革命党关系密切,直到因患中风手足偏废,这才不得不放弃对国事的关注。民国二年(1913年)春,在卧床两年之后,吴保初病逝,年仅44岁。

丁惠康

丁惠康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其父为福建巡抚、藏书大家丁日昌。受其父影响,丁惠康自幼便学识出众。丁惠康二十岁时赴京求学,得以与谭嗣同等人结交,受他们的影响,丁惠康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与众人研讨救国方略。

由于对朝廷太过失望,丁惠康不屑于科举之道,而是笃志于坟典,精于版本、目录学,曾与叶昌炽谈论版本,明眼能辩某书为宋刻,某书为元椠,某书是某家所刻、某书是何人所校,如数家珍。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而卒。

广东总督岑春煊曾派丁惠康赴日本考察学校,归国后在广州主办学堂事务。辞职之后闲居于北京,郁度晚年,最终于宣统元年(1909年)逝于北京,年仅41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