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由定陵发掘说起,郭沫若挖掘皇陵的热情,被周总理一句话浇灭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近代的大文豪,而且既是诗人、书法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在文化历史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然而,由于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近代的大文豪,而且既是诗人、书法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在文化历史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郭沫若的评价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他对考古挖掘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因此导致了公私难分的情况,导致了一些考古挖掘的过程损失惨重,很多人认为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明十三陵里面定陵的挖掘工作,这项工程遭到后世的非议,甚至于痛斥他是“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均为三国时期官方盗墓人员称谓)者比比皆是。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郭沫若对于皇陵的发掘非常有热情。这到底是一位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的热情呢?还是出自于个人的好奇心和名利心作祟,有时候真的很难分得清楚。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掘坟盗墓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文化、历史和考古又如此有研究的郭沫若呢!

前段时间刚追完一部网剧,就是《鬼吹灯:龙岭迷窟》,包括去年上映的《鬼吹灯:怒晴湘西》等,这些考古剧是非常的火爆。鬼吹灯从06年1月第一部发表算起,到现在十多年的历史了,但人们对于考古题材的小说、影视剧的热情,丝毫未减,现在又推出了《古董局中局2》的电视连续剧,这也是本人的最爱。

对待考古发掘,只有热情是不够的,关键还是挖掘出来之后的技术保护,这才是重点。尤其是皇陵的开发挖掘更是如此。最让人感到惋惜的就是对明十三陵定陵的发掘工作了,因为文物的保护工作不力,大批珍贵的文物毁于一旦,这也是后世对郭沫若批评声音那么多的缘故。

但这里稍微替郭沫若说两句,对十三陵的考古挖掘,最先提出这个计划的并不是郭沫若,而是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吴晗是研究明朝历史的专家,手边又守着那么多的明代帝陵,这种诱惑实在太大了,如果能够打开几座明皇帝陵,一定能挖掘出很多的历史资料。

于是吴晗就联合了几位历史学家(其中就有郭沫若),这么好的事(对于研究历史的专家来说是好事)几位一拍即合,然后共同拟定了一个请求政府同意挖掘十三陵的计划。尽管当时有很多的考古专家和其他人士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由于这几位都是当时的大腕,反对者人微言轻,这份挖掘计划最终得到了政府的批准。

1956年春,考古队正式开始工作,当时首要目标是十三陵中最大的长陵,是明永乐大帝朱棣的皇陵。但是当时费了好多的气力也没有发现皇陵的地宫入口。于是众人决定,不如先搞个小点的皇陵练练手。结果,天随人愿,一场大雨之后,定陵发生了部分城砖塌陷的事情,这些考古专家于是把目标转向定陵。

即使是这样,后来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开了这座尘封三百多年的皇陵,但是由于当时正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而我国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又有限。打开定陵之后,由于新鲜空气的涌入,里面大批的精美丝绸织品、字画珍宝被瞬时氧化变黑,其它定陵内的文物也受到了氧化和破坏。甚至于就连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后来都被红卫兵扔到野外挫骨扬灰了,想想实在是令人痛心。

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之后,郭沫若等人仍然不思悔改,他们认为长陵是永乐皇帝的陵墓,里面的藏品肯定十分丰富,特别是《四库全书》的全本,肯定在会在陵墓里,于是在1965年,郭沫若又联系了几位历史专家,再次向中央提出挖掘明长陵的计划。

但是因为有了定陵的惨痛教训和前车之鉴,周总理果断拒绝了这一计划。但是这丝毫没有降低郭沫若对于皇陵挖掘的热情。后来有一次,他得到消息说,西安的乾陵附近施工时可能发现了地宫入口。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而且当时的陕西省也有意打算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于是郭沫若又趁机以老朋友的身份,极力建议周总理批准这一计划。

说实话,这两座皇陵太有吸引力了,历史上关于这两座陵墓的传奇故事举不胜举,就不说里面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仅仅是传说中的《兰亭序》就能让人痴狂,更何况是我们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呢?

然而周总理淡淡的一句话:“此事留作后人来完成,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就把郭沫若炙热的希望浇灭了。也正是周总理的这句话,才使得中国皇陵得到有效的保护,真是华夏幸事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