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宋朝的富庶:南宋王朝的钱袋子,是怎么靠茫茫海洋鼓起来的?

前言: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自从战国以来,"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模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此过程中,商业一直是

前言: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自从战国以来,"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模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此过程中,商业一直是作为经济社会的补充而存在,从未真正撼动农业社会的根基。但两千多年中,商业经济并非没有发展,在一些朝代商业仍然达到了非常繁荣的程度。

比如宋朝,其破除了历代以来对商业活动的种种限制,使得商业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助长了北宋的经济繁荣。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的商业发达还不仅局限在国内,远洋贸易同样是经济社会中重要的一环。我们都知道明清以来厉行海禁,不许"片帆下海"。

其实在宋代早期,也存在过类似海禁的制度,朝廷以严刑峻法严令百姓不得出海贸易。

但随着北宋社会的演进,出于对财富的需求,两宋官府不仅放开了限制,反而大力推动远洋贸易的发展,因此成就了宋代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桎梏终于被打开

中国历朝历代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严重妨碍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为了限制商业发展,最早推行这一政策的秦朝制定了严苛的法律,甚至规定弃农经商的家庭要被籍没为官奴。

而在后代,继续遵循这一政策的朝代对商人的社会地位、衣着、日用物件的规格以及商业活动的时间、场所等都做了严格的限制。

比如在唐代,住在长安城里的市民想要买东西只能在白天去东西两市购买,其他地方或者夜晚是不能进行买卖活动的,偶尔在一些节庆期间会在时间上有放松。

繁华的长安城

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但古人好像并没有类似的苦恼。

那是因为古代社会的生产与消费二者往往重合,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百姓日常所需的大部分物品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获得,对商业的依赖非常小。

在这一背景下,商业经济的社会需求还不够充足。

而两宋以来,商业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一要归功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为商品流通创造了更多的市场需求。

二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进步,在满足自身所需之外人们创造了更多的产品可用于市场交易。

三则要归功当时的官府,由于财政问题的困扰,官府不得不放松对商业的限制以期获取更多的税收。

早在北宋年间,官府就放弃了之前各朝代对商人的歧视政策,逐步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甚至还给有突出贡献的商人拜官授爵。

宋仁宗

在宋仁宗天圣年间,有官员提出"算缗钱",要按汉代旧例给商人按货物数量征收商税,但被宋仁宗拒绝。宋仁宗说:"货泉之利,欲通天下有无,何可算也。"

这表明宋代就已经认识到了商业活动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仅不想剥削商人,还要鼓励商人进行商业活动。现实纠葛:驱动南宋经济马车的皮鞭

到了南宋年间,朝廷偏安一隅,丧失了北方大片土地。相较于前代,其在人口以及土地等资源方面严重不足。

这些资源的削减意味着朝廷的税收将大幅减少,但朝廷的规模没有缩减,边疆的战事依然频繁,所以财政的压力更为巨大。缺钱又省不下来钱,只能选择开源。

因此,南宋对商业活动更为重视,不仅要发展国内的商业贸易,也要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而南宋由于人口的增长与土地的丧失,使得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出现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形成所谓"圩田"。

圩田

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在增加农业产值的同时也使得有着调节江河水流作用的湖泊面积缩小,加剧了水患灾害。

而这一做法并没能根本解决人地矛盾,还是有大量人口处于无地可种的困境之中,而这些富余的劳动力大量流入商业贸易的各个环节,在长途贸易以及远洋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宋代相较于唐代,中国的"世界帝国"地位已经荡然无存,不复万国宗主的尊荣。

没了这个地位负担,宋朝廷在对外关系上更重视实际的利益,反而对宋代开展对外贸易十分有利。

繁华的宋代街道

于是,宋代不仅借助陆运以及水运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贸易活动,也将商船通过海路开往了世界各地。

在南宋,有苏州、扬州、杭州、泉州、明州等众多港口,而商人们将国内各行各业生产的各种商品通过这些港口运往世界各地,创造了巨额的收益。

远航的巨舟,承载着时代的进步

在南宋的对外航路中,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日本、高丽等地的东海航路,另一个是向东南亚诸国乃至天竺、大食、东非沿岸的南海航路。

宋朝对外贸易图

当时的商人乘坐巨舟,乘着冬季风顺风而下,满载着瓷器、丝帛、茶叶等商品前往各国。返程后再满载着香料以及各式外国奇珍回到国内,往往一趟需要两年时间。

在出口商品中,瓷器是最受欢迎的,西方人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在当时的西班牙皇室,很流行收藏中国瓷器。而在进口商品中,香料最为普遍,甚至占到了进口商品总额的百分之十。

在当时的南宋皇室以及王公大臣之中很流行熏香,甚至到了整个屋子里烟雾萦绕的地步,客人来访返家后,其香味甚至数日不散。

南宋的海外贸易之所以如此繁荣,是和当时的技术进步分不开的。在唐朝的时候,中国的造船技术并不发达,往往出海之时还要乘坐"蕃船"。

宋代商船复原模型

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因为陆上丝路被西夏阻绝,倒逼南宋开发海上航线。在现实需求的刺激下,南宋的造船技术高度发达,说是当时世界上造船技术最好的国家也不过分。

在当时,南宋的商船体积庞大,大一些的船只长四十余米,宽有十五米以上,这一体量在古代木结构船只中确实不小。

而除了大之外,技术先进也是南宋商船的重要特点,比如其应用的"水密隔仓技术"。

水密隔仓技术

在南宋的船只中,人们会在水线以下的船舱中加装隔板,将船舱分隔成多个部分。

这样,在船只航行过程中,就算有某个部位因触礁而破损进水,进水区域会被限制在某个船舱,而不会使得整条船沉没,这对于航行安全来说十分重要。这一技术即使在现在也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制造中。

而除了船舶制造技术,导航技术的进步也十分重要。在以往的航海过程中,人们往往利用星宿以及陆地作为参考来确定方位,但这种方式受天气影响非常大,一旦遇上大雾天,人们就无法分辨航向。

而指南针在南宋时期被广泛应用到航海之中,其可靠性更高,更有利于航海安全。

此外的一些技术改进还包括将传统的木锚改为铁锚,船只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有保障。

宋代指南针扬帆起航的财富帝国

除了技术进步之外,官府的支持对南宋的远洋贸易发展意义也十分重大。我们之前说过宋朝在立国之初是排斥出海贸易的,就是所谓"禁海贾"。

当时朝廷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来保证这一政策实施,严重的时候,出海获利几千文钱就足以构成犯罪而被流放。

北宋之所以执行这一政策,除了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影响之外,防止因为对外贸易造成货币外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北宋本来就面临严重的钱荒,如果货币大量外流,尤其是流入敌国,对北宋的打击不可谓小。

但宋朝的海外贸易并没有因为朝廷的禁止而断绝,这就说明海外贸易的确有利可图而且利润丰厚,才会有人冒死走私获利。

而北宋中后期之后,由于朝廷财政困难,其同时也意识到了海外贸易有利可图,于是逐步放开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宋元泉州海上交通图

宋代官府首先在广南、两浙、福建、京东各路设置了市舶司,来对对外贸易进行管理。

同时,为了吸引外商来华,宋朝朝廷还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来激励官吏与奖赏外商,甚至会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及来华的外商加官进爵,以示"招徕远人之意"。

在宋代朝廷的努力下,海外贸易终于蓬勃发展,为宋代的财政带来可观的收入。

北宋在初期市舶贸易的财政收入只有几十万缗,但随着海外贸易发展,这一数额增长到上百万之多。而宋高宗就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宋高宗影视形象

南宋时期进出口贸易的税收标准正常情况下一直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浮动,由此也可以推算南宋时期的进出口贸易额。

而在这场贸易活动中,宋代朝廷担心的货币外流现象并没有发生,因为宋代一直是贸易顺差,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使得国库因此不断充盈。在北宋最富足的时候,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大概在六千万缗。

而南宋时期,这一数字最多的时候翻了一番,达到了一亿两千万缗,寻常年份也达到了一亿缗,而市舶收入在其中占比达到了百分之六。

富庶的南宋结语:

由此可见,海外贸易给宋代朝廷带来的收入确实十分丰厚。

两宋三百年的海外贸易带给宋代乃至世界的绝不仅是经济上的收益,其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影响也十分巨大,也极大的提高了宋朝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如果不是南宋朝廷长期受制于对外战争,或许在商业方面还能更进一步,明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否会提前也为未可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