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刘备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懂得这一点,而这一点却鲜有人知

翻开中国的古代史,可以发现自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在众人的辅佐下建立大汉王朝后,中国就不乏白手起家的帝王。如蜀汉开国

翻开中国的古代史,可以发现自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在众人的辅佐下建立大汉王朝后,中国就不乏白手起家的帝王。如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南朝宋武帝刘裕、大明朝太祖朱元璋、大顺王朝李自成、太平天国洪秀全。

但是在笔者看来,同样是白手起家之人,彼此之间也有不相同之处。如汉昭烈帝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早已家道中落,抛开这顶光鲜亮丽的帽子不谈,俨然就是一个出身低微的人。

然,刘备心系家国,在乱世中可以恪守信念,知人待士,百折不挠,不同于常人,终取得一番成就,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刘备,字玄德,逐郡逐县人,其先祖乃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但是,他的这个身份却是遭到了怀疑。晋朝史学家裴松之,在其为《三国志》的做主中提到,刘备乃是东汉临邑侯刘复的后代,刘复又是光武帝刘秀兄长的后人。

如此看来,刘备和东汉的血缘关系要比中山靖王更近一些。但是,同一时期,同一人物,但却有着不同的说法,怎能让人不怀疑他的身世。

当然,刘备的身世不是重点,笔者所要剖析的则是他一步一步,从一个平民成为一代枭雄,且最终成就霸业,他凭什么?

可能有人说,凭借着他自身的很多优点,比如仁德宽厚、识人用人、百折不挠。但在乱世的三国中,拥有了这些就能成就帝王霸业吗?显然不是。幽州刺史刘虞也很仁德宽厚,但最终死在了公孙瓒的手里;出身名门的袁绍也有识人之明,但最后还是落得个郁郁而亡的结局;孙权也有坚韧不拔的品质,但他并非白手起家,也只是坐享其成而已。

那么,刘备却为何成功了呢?在笔者看来,是因为他懂得一点:成大事者,要学会放下面子。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做事要审时度势,能伸能屈”。放下面子,有时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选择,看似是向现实低头,其实是为了看清自己走的路,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让自己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韩信,在遭受胯下之辱的时候,放下了面子,不与屠夫争口舌快,终成就一番事业,被后人奉为“兵仙”;

刘邦,在遭受兵败之际,为了天下霸业,不得已封韩信为齐王,最终才开创了大汉万世基业;

反观项羽,兵败垓下,率十余骑突出重围,跑至乌江边时,乌江亭长劝其渡江,日后还可以东山再起,但他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最终挥刀自刎。

越能成大事者,越不拘于小节;越是有本事的人,越不会在意廉价的面子。

韩信如此,刘邦如此,刘备更是如此。如若他不放下所谓的“面子”,那么,三国乱世中还有他的容身之地吗?答案是绝对没有。

汉末,董卓乱政,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十八路诸侯见此,打出了讨伐董卓的旗号,共同讨贼。当时,刘备将不过关羽、张飞,兵不过数千,但他一直不曾忘却,自己姓“刘”,乃是中山靖王之后,如今奸臣作乱,汉室遭殃,作为开创大汉基业的刘邦后人,自己当然要除奸剿贼。

但奈何实力弱小的他,竟然被众诸侯耻笑。若他在意所谓的面子,哪里还有什么关羽斩华雄,也就没有所谓的第十九路诸侯的称谓了。关羽的“温酒斩华雄”,着实让刘备出尽了风头,之后的虎牢关下,“三英战吕布”,也让刘备有了敢于亮剑的资格。

建安元年,趁着袁术率大军进攻徐州,刘备在淮阴与之相持不下时,原本依附刘备的吕布,却被袁术的二十万斛大米收买,率军攻占了下邳城。此时的刘备已被袁术击溃,犹如丧家之犬一般,不得已放下面子,向吕布请和,重新驻军小沛,这才有了容身之所。

尽管此时刘备有了自己的地盘,但是在弱肉强食的乱世中,实力赢弱仍是他最大的硬伤!

当时,很多诸侯都嘲笑他,竟然敢冒充皇亲国戚,即便是汉献帝叫了他一声皇叔,在众人眼中,他依旧是一个织席贩履之辈(参考袁术的言语)。

后来,依附刘表时,在徐庶的进言下,刘备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扶汉室之将倾,放下身段,抛弃所谓“刘皇叔”的高帽,“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才有了自己的“管乐”。诸葛亮何等人物,民间流传的“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中的“卧龙”便是他。有了诸葛亮的相助,刘备最终也是如鱼得水,败曹操、占荆州、取益州,开创了蜀汉伟业。

小结:

身处充满枭雄的乱世,变化往往是非常之快的,今天你是主角,很有可能明天就变成了他人。所以说,成大事者,不光要具有仁德宽厚、知人待士、坚韧不拔的品质,更得要有“能屈能伸”的取舍。放下无谓的面子,才是一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