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世界最长的贸易之路",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兴起

公元前139年,当中国汉朝统治者的王朝站稳脚跟,并为走出自己的疆域、向外进行扩张做好了准备时,汉武帝便派遣他那位经验丰富

公元前139年,当中国汉朝统治者的王朝站稳脚跟,并为走出自己的疆域、向外进行扩张做好了准备时,汉武帝便派遣他那位经验丰富的外交使臣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一名地理学家,张骞此行的任务是对中国西部诸国进行考察,其中也包括这样的要务:寻求在抗击北部游牧民(特别是匈奴)侵扰方面愿意与中国结盟的国家。第一次出使西域(前139—前126。随后是公元前119年开始的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的脚步到了月氏国,那是一个说印欧语的民族国家。这个国家控制着从围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盆地到巴克特里亚的广大地区。

一,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

自汉武帝的那个时代起,也就是自公元前2世纪起,东方(中国)和西方(经过西亚和中亚直至欧洲)之间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这些大陆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和联系。首先是贸易(譬如丝绸,也包括许多其他的商品),也包括思想、发明和发现,甚至是宗教的交流。一直到公元15世纪,东、西方之间的这座桥梁都一直通行,但是真正地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却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到1700年时,东、西方交流已经明显地成为双赢的事情。所以,面对今天人们致力于把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重建为一条新的"丝绸之路"的尝试,就没什么可以惊奇的了。丝绸之路堪称早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典型例子,如果没有这条路,欧洲和亚洲的历史也许是完全另外的一幅景象。由于其不容小觑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条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种传奇,其影响持续至今,经久不衰。

二,丝绸之路上往来的文明传播

丝绸之路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贸易之路"这一称号。在超越1700年的时间里,在这条路上,那些高度文明令中国、印度和欧洲相互碰撞、接轨,诸多的货物(在彼此两个方向上)得以交换;发明、发现和思想观念(绝大部分是从中国流向欧洲)得以持续传播;宗教信仰(绝大部分是从西方传往东方)得以散布。 丝绸之路上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方法依地理和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只要环境和条件许可,人们多选择马车和驴车。但在一望无际的沙漠和草原上,骆驼通常是最受欢迎的。在这张设置在丝绸之路不同路段上的巨大的贸易货栈网络上,处处都有荒漠商旅的途中旅店和货物交易站。在此,人们可以进行货物买卖和交换,尤其是转运。那些流通的货物通过不同商人之间的转手、盈利,也包括关税以及运输成本,从而使得它们的价格也相应地增加。

三,丝绸之路的三个误区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这些都与丝绸之路的"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这里有三个误区需要纠正:

1.丝绸之路非路,它当然就没有那种人工修建和石块铺设的路径。它所涉及的是一张横贯亚洲的商业贸易集散和驼队客栈网络。在这张网络式的客栈之间,驼队得以自由运转。

2.丝绸之路也不是由一条路构成的,而是一张由众多路径所构成的,很难一目了然的网络。这样的路网会随着政治、地理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径,而是带有许多种可能性的通行选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不应该说一条丝绸之路,而应该说多条线的丝绸之路,或者是多条丝绸之路。

3.在丝绸之路上,中国的真丝制品尽管作为最重要、最珍贵的货物从东方运往西方,但也有其他许多货物在东西方之间流动着。在扮演贸易连接通道这个角色的同时,丝绸之路也在把许多思想、理念和发明、发现从中国传播到欧洲方面扮演着"通道"的角色。还有,丝绸之路也促成了西亚和印度北部与东方的连接,从而构成了不同宗教信仰的东传之路。 丝绸之路绝对是一张交通网络,因为它不仅使东方(中国)、西方(欧洲)和南方(印度)之间的交流和交换成为可能,而且因此书写了一部迄今为止依然历历在目的烙着伟大的亚欧文明印迹的历史。

四,丝绸之路的名称与探险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新起的,而且并非起源于丝绸之路本身兴起的那个时期。这个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和东亚研究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首次于1877年使用的。丝绸之路的这个名称是他在旅行结束的总结概述中提出来的。正是他发起了德国的吐鲁番探险考察,其中的两次(1902年到1903年的第一次和1905年到1907年的第三次)远征探险考察都是他亲自组织并带领的。1904年到1905年的第二次和1913年到1914年的第四次远征探险考察则是由阿尔贝特·冯·勒柯克带领的。和之后的其他探险考察者一样,戈伦威德勒带回了丰富的发现,也带回了一部分他们考察队从石窟墙上切割下来的壁画。也正因如此,他们在现在的中国被视作"强盗开掘"。

可在德国,戈伦威德勒却以其远征探险考察成果所发表的著述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阿尔贝特·冯·勒柯克曾担任阿尔贝特·戈伦威德勒在柏林的考古学助手,也曾两次负责并带领吐鲁番探险考察。在这两次考察中,他所带回欧洲的文物,远比他的前任要多得多。人们尤其责备他那种从柏孜克里克石洞墙上把壁画切成小块取下来的做法——他选择壁画上的完美图画,然后以切割的办法把最好的部分从石壁上拿下来。他所带回来的那些文物,其中的一部分如今在柏林的民俗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而其他的部分则已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坏了。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1862—1943):他的主要成绩是在莫高窟发现并研究了大量的佛教文献,这些基本上都是用古老的突厥语标注的。 斯文·赫定(1865—1952):他是这个领域最著名的欧洲研究者。在他的波斯之旅后,这位瑞典地理学家多次参加了远征探险考察旅行,着重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盆地地区,重点研究考察了罗布泊的变迁,也包括作为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发源地的喜马拉雅山山脉,以及他所命名的北面的冈底斯山脉。所有这些都凝结着他的考察研究成果,而且这些对于中国在这个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线都有所帮助。

在1700年——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历史中,丝绸之路曾享这三大繁荣时期:以公元初年为轴线的400年;表现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的唐代时期;蒙古时期,在这个时期,东亚、中亚和西亚联合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并因此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笔者将对这三个时期予以简短(也因此而简单)的介绍。

在丝绸之路的早期,这条路的两端——起点和终点——处于相近似的政治状态下:在西端,主要是在如今的叙利亚境内,古罗马帝国正在卷入一场抵制帕提亚帝国向西扩展的长期战争之中,而贸易对于丝绸之路的这一端而言,无疑也将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变得异常艰难。在东端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当时的中国人必须持续不断地抗击北部游牧民族部落,尤其是匈奴的南侵和掠夺。

结语

古时中国人当时修建的长城——相对于明代修建的部分而言,那些在早期修建的是极小的一部分——应该提供某种程度的保护,可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想。中国的长城向西一直延伸到嘉峪关,它确实有效地疏导了商贸流通,并且使得对那些入境商品进行关税征收成为可能,然而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长城却从未起到过丝绸之路这样的作用。而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流通和文化交流则是使得它自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丝绸之路的世界》

《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常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