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朱元璋在定都问题上反复斟酌,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各种方案?

南京是明朝立国的根本之地。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西克陈友谅、东灭张士诚,北逐元廷,奠定了明朝276年基业。但是对于统一天

南京是明朝立国的根本之地。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西克陈友谅、东灭张士诚,北逐元廷,奠定了明朝276年基业。但是对于统一天下后是否建都于南京,朱元璋却一直举棋不定。

朱元璋(漫画版)

1368年正月,朱元璋诏告天下:"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但是诏书中并没有宣布都城建在哪里。

当明朝北伐大军攻克汴梁(今开封)后,朱元璋很快就亲往考察,据他后来在告祭天地的祝文中回忆:

"当大军初渡大江之时,臣每听儒言,皆曰:"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既听斯言,怀之不忘。忽尔上帝后土授命于臣,自洪武初平定中原,臣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 。"

开封汴梁小宋城

但是,考察结果却让朱元璋十分失望,因为汴梁四面受敌,无险可守。但是,汴梁位置居中,水陆转输便利,十分适合作为北伐战争的大本营,又可以借宋朝故都之名鼓舞民族意识,以支持反元战争。于是朱元璋下诏:"以金陵为南京,大梁(即开封)为北京,朕以春秋往来巡狩"。

明军攻克元大都后,朱元璋再度前往汴梁。这次视察,使朱元璋清醒地认识到,北方经济十分凋敝,如果建都汴梁,物资全靠江南供给,成本太高。此后他再也没有到过汴梁,也没有下令建设城池宫殿,汴梁的京都地位名存实亡。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终于下诏罢除“北京”,改为开封府。事实上,所谓的“北京”只是为北伐战争临时设立的指挥中心和补给基地。

洪武二年(1369年)秋,北方大部尽入明朝版图。九月,朱元璋召集群臣商议定都事宜,群臣"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

但在朱元璋内心已有成熟的方案,他一一驳斥群臣的提议:"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也。"

朱元璋的方案是——以南京和老家凤阳为京都,因为"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临濠(即凤阳)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

凤阳明皇陵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选凤阳为都城呢?原因主要有四:其一,凤阳位于江、淮之间,周边有山,有险可守。其二,凤阳距离江南较近,可通漕运,建都成本较低。其三,朱元璋迷信风水,认为自己能得天下,全靠老家的吉壤庇佑;而南京皇宫是填湖而建,地势前高后低,且地基下沉,风水很不理想。其四,为了满足自己和淮西功臣集团衣锦还乡的虚荣心;并把这些功臣的家属、财产汇聚一处,便于控制。

尽管刘基劝谏:"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仍然无法动摇朱元璋建设中都凤阳的决心。中都由淮西集团领袖李善长督建,无论建筑规格、工程质量都力求最高:"御道踏级文用九龙、四凤、云朵,丹陛前御道文用龙凤、海马、海水、云朵。城河坝砖脚五丈,以生铁熔灌之。"

到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中都已初具规模。然而朱元璋视察之后,下令立即停止工程,不惜尽弃前功。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过于劳费,但是在这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

首先,凤阳本身条件不佳。地形不够开阔,经济落后,全靠江南供应物资。朱元璋虽然多次移民充实,但是居民生计艰难,纷纷破产逃亡。而且凤阳处于淮河以南,仍然难以节制中原,无力防御蒙古入侵。 其次,淮西集团利用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扩大势力,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对皇权构成威胁。中都工程极尽奢华,劳役过重,违背了朱元璋朴素节俭的原则,甚至导致工匠们用厌镇巫术来诅咒宫殿的主人。朱元璋罢建中都,甚至为后来大规模杀戮功臣埋下了伏笔。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才算正式确立法定首都。但是朱元璋对南京还是很不满意,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派太子朱标去考察关中,有意迁都西安,但是朱标不久就死去。

晚年丧子的朱元璋,心力交瘁,迁都之事再也折腾不动了。他在《祭光禄寺灶神文》中这样说:

"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南京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 摄影:朱彦

京都之事让朱元璋头疼了一辈子

朱元璋在定都问题上,反复斟酌,最终未能妥善解决,根本原因在于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如果建都北方,则全仰仗江南远途供给,耗费钱财,劳役民力,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靖难之役后不久,朱棣就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又经过多年建设,终于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从而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态势;同时改南京为留都,并保留一套中央官僚机构,作为朝廷的"备胎"。

朱棣迁都北京

但是,迁都北京仍然难以改变南北经济不平衡的局面,北京还是要依靠漕运从南方运输物资。所以朱棣死后,仁宗朱高炽鉴于行政成本太高,表示要还都南京。可是朱高炽登基不到十个月就死了,继位的宣宗朱瞻基并没有执行他父亲的遗愿。直到正统年间,明朝才正式确立以北京为首都、以南京为陪都的两京制度。

可悲的是,当满洲铁骑破关后,南京的朝廷并没有起到"备胎"的作用,弘光朝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