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项羽和刘邦,中国历史上永远闪亮的双子星

公元前202年,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彻底击溃,自刎于乌江,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七

公元前202年,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彻底击溃,自刎于乌江,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七年之后,刘邦带着遗憾也走完了他精彩的人生,留下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

虽然项羽和刘邦早已远去,但关于他们的优劣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他们就像是双子星一样,每逢朝代更迭,上演的剧本基本上是他们故事的翻版。几千年来,抬高项羽贬低刘邦者有之;贬低项羽而簇拥刘邦者更是层出不穷。

无论如何争辩,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项羽和刘邦根本上是同一类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细细道来。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楚国为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人,这是错误的,楚国是中原之外的独立文化系统。公元前706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辩解自己无罪,楚国却语出惊人,大方的承认自己是蛮夷,由于可见,“蛮夷”的称谓楚国根本不放在心上。如此蛮横的语气,让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认为楚国民风剽悍,不讲道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将六国后人以及地方豪强中的大部分都迁到了关中,可是秦始皇仍旧不放心,他选择巡视天下,压制暗流涌动的反秦势力。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八个字多半出于后人的牵强附会,字里行间充斥着秦楚之间的仇恨。当年楚怀王被张仪欺骗客死他乡,被楚人认为是莫大的耻辱。

项羽后来自称西楚霸王,出生于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楚人无疑;刘邦被称为汉高帝,不过是被封为汉王,后来建立汉朝之故,追根溯源,他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也是不折不扣的楚人。

相较于刘邦,国仇家恨在项羽的身上体现的更多一点,毕竟他是贵族,但楚地的剽悍民风都在两个人身上展露无疑。

刘邦早年崇拜信陵君,虽然没有亲自见过信陵君,却心向往之。刘邦早年不种地,整天晃悠,跟随信陵君曾经的门客张耳一起过着游侠一样的生活。“侠以武犯禁”,这不是一句空话,遇到事情真是可以随时杀人的。刘邦的武力水平不得而知,但是他能在乱世之中赢得地方人士的推崇,没有强健的体魄,光靠豁达和钱财,顶多能成为萧何,是不可能的。何况刘邦起兵的时候已经四十八岁,一个半截入土的人,几乎征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身体素质怎么可能会差呢?

项羽就更不用说了,有着“万人敌”之称。史记之中对项羽的勇猛也是描写多次,他甫一出场,就有乔峰大战少林寺,张无忌单挑六大派的感觉:

项梁想杀死会稽太守殷通取而代之,让项羽听他的号令,做好刺杀殷通的准备。等到项梁发号施令之后,项羽一言不发,闯入殷通府中,二话没说拔出剑来斩下了殷通的头。项梁手里提着殷通的头,身上挂着殷通的大印。殷通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击杀一百余人。整个太守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噤若寒蝉。

项羽的刺杀行动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如果阅读史记的原文描写更加具有气势。古人常言,燕赵之地多有豪侠之士,实际上,荆楚之地的豪侠也不少。

晚唐时期,有一个诗人名字叫章碣。章碣颇具才华,当时就已经小有名气,然而到底造化弄人,他和后世的蒲松龄一样,累试不第,满腹牢骚,就将愤慨之情写成了一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仅仅是章碣一时的牢骚话,可引起了后世的认可,刘邦和项羽也就成了大字不识的大老粗,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非也。

项羽从小就是文武兼修,不仅在项梁的指导下学习剑法,而且读书识字,还学习兵法;而刘邦不得不放弃游侠的理想之后,也开始读书,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泗水亭长,刘邦学习还有个伙伴——后来背叛他逃亡匈奴的卢绾。

所以说,大部分诗文留给后人贡献更多在艺术层面,尽管陈寅恪先生利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写成了《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传世名著,但陈先生利用的大多是在政治上取得成就的诗人的诗歌,这些人的第一身份更多是政治家、官员,而不是诗人。

《三国演义》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曾说道,“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如果按照章碣的标准,张良、陈平、邓禹、耿弇等人都算不上读书人。项羽临阵御敌,总能取得胜利,正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典范,而理论的学习就是读书读来的呀!项羽的兵法确实被人记录下来,而且英布背叛之后,与刘邦对垒的时候,采用项羽的兵法排兵布阵,让刘邦十分恐惧。

韩信感觉自己不被项羽重视,立马投靠了刘邦,在萧何的强烈推荐下,立刻被拜为大将军。韩信将自己在项羽身边,观察到的项羽性格对刘邦和盘托出,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妇人之仁,任人唯亲。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只可惜情商太低,一下子就暴露了自己的底牌。刘邦只不过巧妙的折衷一下,韩信就以为刘邦真的将权力交给了他。

不要忘记,秦汉之际的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虽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社会各个阶层依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今天的多数人,以为一种思想只要产生,立刻就会风靡,并且成为主流。这是长期错误思想史的灌输所造成的后果。拿孔子来说,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在孔子在世的时候,基本上被边缘化,经过长时间推广,才在汉朝成为主流;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他的思想在清末才被重视,我们称王夫之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真的恰当吗?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当时影响的不过是知识分子,根本没有办法渗透到当时的乡村中去,还没有剪辫子的影响大。

项羽在攻入关中之后,将好的地方都分给了和他亲近以及有血缘关系的人,当然,这种做法正确与否有待商榷,在当时来看,却是保护自己权力最有效的方法。

再看刘邦,就没有任人唯亲吗?

刘邦能够起兵,靠的就是他的岳父,他的岳父吕公极有可能是大商贾。造反并不是头脑一热,就能做的事情,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维持手下的军队。对刘邦来说,落荒而逃基本上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刘邦能够活着,就是因为碰到了自己的大舅哥和二舅哥吕禄和吕产。

刘邦的班底,张耳、萧何、曹参、王陵、樊哙、夏侯婴、周勃以及吕氏家族,哪个不是位高权重?正因为这种盘根错节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刘邦才能一次又一次满血复活,不任人唯亲,他早就不知道死过多少次了。

韩信数落项羽的话语句句像针刺在刘邦的心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信的话就像是在说,“汉王您可不能像项羽一样吧!可惜“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刘邦只好将韩信推到了大将军的位置上。然后呢?刘邦将自己的班底完全安插在韩信的军中,韩信只不过是个只有指挥权的光杆司令,要不然刘邦几次三番闯入韩信军营夺取兵权,韩信怎么能够一点反抗的能力没有呢?要知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当年汉文帝到细柳营中视察,遵从的也是军法。

辩士蒯通自以为聪明过人,居然天真地认为韩信可以独立成为项羽、刘邦之外的第三股势力,何等愚蠢?韩信早已经看懂了自己就是刘邦的枪,如果稍有不臣之心,就会遭遇杀人之祸,于是才假装推脱,说“汉王待我不薄,我不能背叛”等等违心的话。

项羽到底有没有妇人之仁?项羽并非如此,杀殷通,诛宋义,处死怀王,如此杀伐果断,远非一个二十几岁的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刘邦同样也是翻脸无情,从曹无伤到丁公,不论对自己有害还是有恩,只要杀了他们自己有利,完全可以动手。

当然,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尤其是面对自己的故乡,刘项也不例外。

项羽火烧咸阳,为楚人报仇,定都彭城,历来被人所诟病,甚至被人骂“沐猴而冠”。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就好像披着漂亮的衣服在夜间行走”,这当然是托词,项羽手下都是楚人,部分是贵族,面对着曾经的仇人,怎么能够遏制住内心的怒火?就算项羽定都关中,二十万关中士兵的亲人也会让他们寝食难安,何况他能放着有势力基础的楚地不选,千里迢迢来到关中,将自己的政权建立在火药桶上?换做是你,会那样做吗?

如果说,项羽的故国哀思政治意义和情感意义并重,那么刘邦对楚地基本上都是情感的意义了。刘邦晚年回到丰沛,不仅得到大家的热情款待,而且和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一边唱一边落泪。临别之际,刘邦不仅免除了当地的两年赋税,而且还想着死后能够安葬在故里,尽管最后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

后世为什么对项羽眷顾故乡持批评的态度,而对刘邦的那种柔情视而不见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刘邦是胜利者?

楚汉之争相持四年之久,刘邦虽然战胜了项羽,却没有办法战胜命运,可以说,两个人在命运面前都是失败者。

楚地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屈原,他的代表作品《离骚》风格浪漫,感情激荡,闻一多先生称,“痛饮酒,读离骚,才算真名士”,即便如此,却不免有一股悲情的色彩;发源于楚地的思想流派道家,同样具有出世的精神。这也就造成了楚人表面上虽然彪悍,内心深处隐藏着悲情的矛盾性格。

垓下一战,项羽知道自己时日无到,早已经没有当初那种“彼可取而代也”的豪气,而是流于儿女情长。项羽望着陪在自己身边的虞姬,一时间手足无措,只好吟诵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不可一世的项羽,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令人不胜唏嘘!

刘邦呢,也没有好到那里去,他的人生悲剧只不过晚来了七年而已。晚年受宠的戚夫人,刘邦因为爱屋及乌的关系,想着将赵王如意立为太子,哪里知道受到群臣的强烈反对。

晚年的刘邦,多年的征战身体伤痕累累,无法给心爱的女人一个交代,早已经让他身心俱疲。那个对着秦始皇仪仗队发出“大丈夫当如是”慨叹的男人,如今真的做到了。可惜,此刻他才意识到,哪怕皇帝也不是万能的,他只能忍痛打消换太子的事情。

从起兵开始,没有落脚的地方,刘邦没有失去斗志;被项羽追着打,刘邦没有失去斗志;诸侯王背叛,刘邦没有失去斗志······可此刻,自己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上,无异于迎头痛击,击垮了他的心理防线。

刘邦能给戚夫人的,都已经给了,其他的,已经无能为力,他只好让戚夫人跳舞(戚夫人赵国人,能歌善舞?),自己一边伴奏,一边流泪的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在这个时候,刘邦或许理解了项羽,项羽为什么宁死也不过乌江,因为内心的煎熬已经超过了极限,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之后不久,刘邦以带病之躯征讨英布,虽然平定了英布,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到长安之后不久,就溘然长逝了。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得不到便痛苦,得到了便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项羽和刘邦,也没有逃出这段话的描述,如果两个人在地下相见,是否会彼此叹息呢?

强大到项羽和刘邦的程度,面对困境依然无能为力,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这多多少少也能给我们一些宽慰。

正是: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