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秦制?楚制?浅析项羽的失败与楚制文化的关系

项羽的失败在千百年来的历史中一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后人一直在探究清楚项羽到底为何会失败。毕竟项羽武力超群,战功显著,若要

项羽的失败在千百年来的历史中一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后人一直在探究清楚项羽到底为何会失败。毕竟项羽武力超群,战功显著,若要论真正推翻秦朝的人,其实应该是项羽,后来成为汉高祖的刘邦曾经也不过是项羽的部下。那么,项羽到底为何会失败呢?

关于这一问题的说法当然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因为项羽的关键决策出现了问题,比如说在鸿门宴上应该决绝地杀掉刘邦;有的人说是项羽的性格存在问题,比如说他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过于犹豫不决,他残暴的性格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些当然都是导致项羽失败的因素,但实际上,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那便是项羽的出身。

项羽乌江自刎之际(影视剧形象)

项羽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因此楚国贵族的习气以及楚国的制度对于项羽本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在项羽自身的性格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而且还极大地左右了项羽治下的政治以及选人用人制度,对于楚汉之争的结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希望分析楚制以及楚国文化对于项羽本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最终如何导致了项羽的失败。楚国制度的特点

在秦末之时,各路起义军纷纷起而反秦,而其中最大的两股势力,当然就是刘邦和项羽。对于刘邦和项羽来说,领兵作战是一回事,如何管理自己占领的地区以及治下的军队则是更加重要的一件事,若是管理不当,则后方不稳,前线的作战也必然受到巨大的影响。而当时摆在刘邦和项羽面前可供选择的制度,实际上大概只有两种,一种是秦制,一种便是楚制。所谓秦制,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便是运用法律管理国家,加强中央集权,而楚制则有着与秦制完全不同的特点。

秦制竹简楚制的第一大特点,便是贵族色彩浓厚

在秦朝统治下,贵族的势力并不怎么大,大量的官员出身于平民阶层,靠着自己的军功或者是政治上的才能而加官进爵。而在楚国的统治下则完全不同,贵族在楚国政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楚国的高级官职往往是由贵族来担任的,而非贵族或是其它国家的人则往往难以在朝政中拥有话语权。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可考的令尹一共有46个人,其中42个人是楚国人,其中又有39个人是楚国的王族。所谓令尹,实际上就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可以看作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官职,而这一官职则是常常由楚国的王族所把握的,由此便可看出贵族在楚国政治中的地位。

春秋战国疆域图楚制的第二大特点,便是注重才能,注重实际成效,崇拜强者

一个人若是想在楚国统治下加官进爵,那么必须在战争中拥有实际的、拿得出手的功绩,仅凭嘴皮子的空谈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就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游走于各国的说客在楚国毫无施展的空间。楚国对于成功者往往是大加赞赏,对于失败者则是异常苛刻,一旦在战场上失败,等待士兵和将领的便只会是严厉的处罚。《七国考》中就记载了当时楚国对于逃跑将领的处罚:“楚发兵相战而将遁者诛。若不及诛而死,乃为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以殉于国。”

由此可见,在楚国的政治文化下,失败者是不值得同情的。

《七国考》史料楚制的第三大特点,便是将礼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直将法制看得十分重要,秦律虽然严苛,但确实十分周详,一切事务都依照法律条文办理。而楚国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楚国文化并不看重法律,而是看重礼制,特别是楚国的贵族,将守礼看得比什么都要重要。正因为如此,楚国的将领常常在战场上因为道德的要求而不再追求敌人,甚至主动撤退。《春秋左传注》中就有记载楚国将领守礼的行为:“陈成公卒,楚人将伐陈,闻丧而止”、“楚师闻吴乱而还”。

项羽既然身为楚国贵族,当然受到楚国制度和文化的极大影响,因此在他起兵反秦之后,他自然也就遵循楚国制度继进行治理,以上所说的种种楚国制度的特点,也就对项羽后来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楚国的象征旗帜楚制对项羽产生的影响

项羽的个人威望是在战争之中凭借着军功建立起来的,由于楚国文化中对于建功立业以及对于成功者的尊崇,项羽本人对于建功立业也有着非同于常人的渴望,这使得他在战场上异常勇猛。在章邯围赵时,由于秦军力量十分强大,各地的军队都不敢向前救援。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陈馀“自度年少,不敌秦,不敢前”,张敖“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

就在这个反秦队伍士气低落的时候,项羽敢于以破釜沉舟的信念,带领军队率先与秦军作战,最终大破秦军。这一战之后,项羽本人的威望和地位便完全地被建立了起来,而他之所以如此,便是由于楚国文化中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对他产生的影响。

西楚霸王项羽雕像

项羽个人威望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于自身军事能力的自信,认为仅凭着武力便可以轻松取得天下。项羽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军事将领,作为一个军事上的成功者,他坚信自己可以最终凭借军事上的不断胜利,最终取得天下,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楚国文化中的强者崇拜文化对于项羽的影响。

在这种影响下,项羽变得过于重视武力,他对于其武力的盲目自信使得他骄傲轻敌,不能及时地排除隐患,刘邦曾多次向项羽示弱,比如说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谢罪,进兵汉中之后表示自己无意向东进军等,实际上都是抓住了项羽骄傲轻敌的性格特点,而项羽果然也放了刘邦一马。除此之外,由于项羽对于武力的自信,因此他倾向于用武力解决任何事情,而缺乏其它可行的手段。

鸿门宴项庄舞剑场景

在面对危机时,项羽的做法只是开辟不同的战场,在不同的战线之间来回奔波,最终,不断的战争并没有解决他的问题,反而是耗尽了他的元气,但是只到兵败垓下之时,项羽仍然对于自己的武力以及武力的作用抱有执着的信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其次,楚国贵族文化中对于尊礼的极度重视也使得项羽在许多事情上显得优柔寡断,而在另一些事情上又显得残暴嗜杀。受到楚国文化的影响,项羽做事十分讲究名正言顺,而所谓名准言顺的标准,便是要遵循信义。

刘邦影视剧形象

项羽之所以一次次地放走刘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不愿意做没有信义的事情,他为了信义可以放走最大的竞争对手,而刘邦也聪明地抓住了项羽的这个弱点,屡次利用信义为武器来说服项羽。《史记》中记载的刘邦对项伯说的话便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而项羽听闻刘邦这样的说辞,认为刘邦确实立下了功劳,如果此时击杀有功之人,则是大不义,因此便放走了刘邦。但是,项羽虽然在面对刘邦时一再讲求信义,但是在面对不服从他的人时,他则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杀害。

楚汉之争

项羽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在他看来,此时反秦是顺应大势,是顺应了天下人的心愿,因此所有人都应该跟随在他的身后,举起反秦的大旗,这才是符合天意、符合礼义的事情。而那些不愿跟随他的人,无疑就是不合礼的了,在项羽看来,不守礼的人是可以杀掉的。因此,项羽曾多次在战争之中屠城,《史记》中记载的就有如下这几次:“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项羽)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多次残暴的行为,虽然符合项羽心目中的礼,但却不符合天下人心中的礼,因此,随着战争的进行,项羽也逐渐失掉了民心。

礼仪方针

楚制对于项羽的最后一个影响,便是在用人上面。项羽用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一样,主要任用楚地的人才,楚地以外的人才很难得到重用。除此之外,由于楚国文化崇尚功勋,而当时功勋的最直接体现便是战功,因此,当时在项羽身边担当重任的大多是曾经立下过战功的武将,而缺乏其它类型的人才。

这样一来,就使得项羽手下的人才组成非常单一,许多人才原本历经千辛万苦都要来投靠项羽,但是来到之后却发现并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因而很快也就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比如陈平、韩信等人便都曾经是项羽的部下,最后却都离开了项羽,这其中的原因,用《史记》中记载的陈平的这句话能够得到最好的概括:“项王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

也就是说,项羽偏爱的人才,不是项家的便是其妻家的,根本没有外人发挥的余地。而相比之下,刘邦帐下的人才则是多种多样,不仅有打仗的人才,还有谋略之才、游说之才、统筹之才。这样一来,人才自然纷纷投靠刘邦,项羽手底下的可用之才自然也是越来越少,而这其中的许多人,比如说陈平、韩信,便是日后帮助刘邦扭转局势,最终一举成功的关键人才。

项羽逃亡之际结语

项羽的失败,一直以来令人感到十分可惜,但实际上,项羽的失败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此前有许多人将项羽的失败归结到项羽个人的性格上,而实际上,项羽的性格和行事方式归根结底是受到了楚国制度和楚国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楚国的贵族,项羽的行事实际上处处体现着楚国制度和楚国文化的影响。

楚国的制度和文化没能让楚国在春秋战国的争霸之中成为最后的赢家,在秦末的战争中自然也很难成功。虽然项羽的确是一个不世出的将才,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并不知是战争和武力的征服,而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项羽在作战上也许强于刘邦,但是在其它方面却差刘邦不少,如此一来,最后的胜利归属于谁,实际上也是非常清晰的了。

参考资料:《史记》、《春秋左传注》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0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