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从明朝经筵入手聊一聊古代帝王的这种特殊教育

经筵,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通俗的说,经筵相当于现代的演讲,不过经筵是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这样的讲学形式在汉

经筵,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

通俗的说,经筵相当于现代的演讲,不过经筵是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这样的讲学形式在汉朝就已经出现,到了宋朝才开始叫经筵。历代朝代对经筵的重视程度要数明朝,明初几任皇帝都勤政好学,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上书请求下,经筵在明朝开始制度化与正规化。

经筵还原图

经筵上的值讲者

与现代的演讲差不多,能够成为值讲者必须也是在某方面有所成就的实践者或者被众多人信服的思想家,相当于现代的教授级别的人物。给皇帝值讲,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能够在皇帝表现自己的才能,这可是一个升官的好机会,也能从侧面证明值讲者在政治、学术、道德方面的优秀。

现代演讲

既然说到值讲者,我们就不可避免的要说一下申时行,虽然他不是万历皇帝五个蒙师之一,但是他担任的功课最多,而且负责皇帝就读与经筵。万历皇帝出于对申时行的尊重,几乎每个月都会赏赐他一些礼物,有时候礼物虽不贵重,但皇帝对于他的重视却能够体现无疑,从此可知值讲者如果称职,会得到皇帝的无限青睐。

申时行画像

经筵的准备工作

经筵既然是为帝王讲学之用,富有仪式感的程序自然也是必不可少。在明朝,春秋两季气候温暖之时每月三次的经筵就开始了,朝廷内六部尚书、左右御史、内阁大学士以及有身份的朝中大臣都要参加。经筵一般在早朝结束之后开始准备开始,皇帝率领有将军组成的20人护卫队首先到达,在这样的场合,将军们是不允许穿上战甲而是要穿着袍服,但为了保护皇帝还是可以携带武器的。明朝的经筵之所一般是文华殿,皇帝面南而坐以后传唤百官开始进入,然后是行君臣之礼。

文华殿

鸿胪寺的官员把书案放在御座前,专供皇帝圣鉴,而值讲者的书案则在皇帝的数步之外,其他的官员分别站立在书案的左右。当然,这么富有仪式感的经筵,站立在书案两侧的官员也是讲究对称的,皇家的礼仪不管别人觉得有没有用,反正官员们的站立必须讲究对称,不能像市井百姓赶大集一样,随便站立你一言我一语的随声附和。

经筵是一个严肃的事情

经筵前一日已经把值讲者的讲义用楷书写好放在书案之上,待到经筵之日,主持官员呼唱之下,两名身穿红袍讲官与两名蓝袍的展书官分别出列在书案的左右,一边一个将官一个展书官,听这两种官员的名称也知道有两人负责演讲,而另外的展书官则是负责展开书案上的讲义,用铜尺压平,以方便演讲者使用。左边的将官先演讲的话,左边的展书官就出列先翻书,以此类推。讲完以后,讲义恢复如初,将官与展书官退回原位,然后再换另一边的将官与展书官上场。当然,左右将官演讲的内容不尽相同,左边将官负责讲授“四书”,右边将官负责讲授历史。

铜尺压书

在明朝一次经筵的大半天时间,在演讲的过程中只有讲官可以讲话,包括皇帝在内只能安心听讲,而且必须都是仪态庄重的听讲,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表现出任何不庄重、不注意仪态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行为出现,将官就会立刻停止演讲,转而朗诵

“为人君者,可不敬哉?”

将官重复不断的朗诵这句话,直到皇帝自己发现不庄重仪态并且改正过来以后才恢复如初。

经筵的意义所在

上面我们说过经筵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为什么要有仪式感?其实仪式感与我们现在的形式化是差不多的事情,用仪式感的行为去强化事情的重要性,也让深入其中之人深知事情的重要性。

生活需要仪式感

除了仪式感的存在外,经筵还着重传授经传的意义,指出历史的借鉴,归根到底也是借古喻今。从传授经传意义出发的话,肯定有称职的将官与不称职的将官,对于只会趋炎附势、逢迎恭维等这样失职的将官面对他们的只有被罢免的结局。

在演讲过程之中,即便是讲官含沙射影或者委婉的言词评判皇帝的作为有失公允之处,皇帝也不能责问或者指责此人,否则属于失礼,皇帝只能在经筵上提出问题,说明自己不同的观点,即便是将官准备不充分(当然这种情况很少见),皇帝也只能照样听下去。

古人学习礼法

为什么皇帝要受到经筵上的礼法约束,这是关系一个国家的礼法系统,如果皇帝都不遵循本朝的礼法,那么所有的礼法在此朝代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在明朝,即便是有些个性的正德皇帝也不能跨越经筵礼法的束缚,不敢在经筵之中表达自己的不满,只能事后再处理自己觉得不痛快之人。

古之经筵感想之处

经筵作为一种讲学制度,其实与许多的古代礼法制度是一样的,身在局中之人即便是高高的统治者也没办法让其随自己思路去改变。这已经是长久形成的制度,不是一两个皇帝能够改变的。也许存在有些个性或者离经背道的统治者,但是他们也是有所忌惮,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有所畏惧才能够对于生命或者人生有所珍惜或者敬畏,就像是宗教教义对于信徒的约束一样,有些看似是形式化的流程,但是一旦有人想冲破这枷锁,他有可能受到枷锁几倍的反击。

宗教寺庙

从经筵说到礼法约束,再到现代人民开始重新定义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人类已经认识到不能像过去一样无节制的对于自然索取,也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否则人类将迎来可怕的“灭亡”。不仅仅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反观到每个人的个体,对于生活、情亲、爱情、生命等等,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才能让生活过得更加有益,不至于轻易就想放弃美丽的生活或者生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